• 道教慈善及其社会意义
  • 作者:胡诚林道长  编辑:  来源: 道教之音  浏览:8092   时间:2015年12月12日
  • 慈善作为一种公益事业的观念来自西方,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各国、各民族、各宗教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国的慈善思想及事业由来已久,宗教慈善是不可或缺的内容。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其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慈善观念,其以宫观为载体的慈善实践、以重要道教人物为线索的慈善实例也不胜枚举,从而成为中国宗教慈善的独特组成部分。

    一、道教慈善的思想内涵

    在中国,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主要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引申为纵向关系的仁爱关照;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指的是横向关系的友善互助。道教思想中,对“慈”与“善”的理解赋予了独特的内涵,道教许多经书中都有对慈善思想的论述。在此仅以《道德经》和《太平经》为例,简单介绍道教慈善思想。

    《道德经》是先秦原始道家的代表作,后来被道教尊为万经之首并加以宗教化的诠释。原始道家的代表老子提出治世三宝,第一宝就是“慈”。同时也提出了“善”的思想。所谓“慈”就是“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所谓“善”就是“利万物而不争”。这里,虽然“慈”与“善”还没有并用,但道教慈善思想的最基本内涵已清晰地表达出来了。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不善者”不仅仅指的是道德上的恶,它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不完善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弱势群体”。《道德经》中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并且老子认为,上善若水,因为在自然界中,水具有“利万物”的“玄德”,这是“道”生养万物功能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体现。可见,《道德经》中,“慈”的思想包含对万物的博爱与同情,“善”的内涵则包括扶助与救济的观念。这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根本指导思想。

    《太平经》是道教真正的宗教性经典。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它提出了“财富均平”的慈善观。《太平经》认为财物是天地赐予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凝聚了天地中和之气,任何人不能独自占有。对统治者而言,财富均平,社会才能太平。所以积累了大量财富的人,应当行仁好施,周穷济急,否则就是犯罪。这个思想在现在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晋代道教学者葛洪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如此乃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还说:“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这说明,道教信徒认为道德对提高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积善立功是修仙体道的途径,所以把慈善的言行与宗教信仰紧紧结合在一起。

    二、道教慈善的实践行为

    后来的道经和后世的道教徒,不断吸纳儒释两家的慈善观,使道教慈善思想更趋完善,指导着历代道教的慈善事业,其中涌现出许多济世救人而功德成神的道教人物,例如,孙思邈因为救死扶伤而被奉为药王。丘处机成就了“一言止杀”的济世奇功而被百姓呼之为“神仙”。八仙是在民间信仰和全真道兴盛的宗教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神仙群体。他们都是在救度贫困、扶助残弱等功德积累的基础上证道成仙的。

    而在历史上出现过的高道大德中,也不乏为慈善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以八仙宫为例,清末著名高道李宗阳,从八仙宫离任到南阳玄妙观后,倡导和主持与南阳红十字会合办红十字医院,救死扶伤;还在观中创建孤儿院,收养孤儿和难童。他积极捐资助学,从事各类慈善事业,造福地方百姓,赢得了广泛的拥戴。建国后,八仙宫第一任监院乔清心道长,不仅自安清苦,而且乐善好施,政府每月给他的60元车马费,他全部用于公益事业。王理仙道长也把国家给他的车马费及个人生活节余,都捐献给灾区,从不留个人姓名。

    以宫观为载体的慈善事业虽然说不上如火如荼,但是细水长流,源源不断。近年来,八仙宫积极关注、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先后向各种自然灾害、扶贫救灾、希望工程等捐款捐物达700余万元。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由于表现突出,八仙宫被西安市红十字会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八仙宫快速行动,并在第一时间将筹集到的救灾物资送往灾区一线,带去道教界的一片爱心。

    八仙宫还不定期地走访困难地区,了解困难家庭的学龄青少年情况,给予他们长期的学费资助。目前已有100多名学生受到捐助,每月100-600元不等。有的学生监护人也视其困难程度给予不同的资助。西安八仙宫是西安地区最大的全真道宫观,在慈善事业方面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刻的信仰背景,也具有新时代的探索与践行,可以充分展示出宗教慈善事业积极的社会功能。

    三、道教慈善的社会功能及意义

    我国的慈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当代的慈善事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复兴与发展起来的,渐渐形成了顺应时代要求并具有崭新内涵的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实践证明,时代需要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成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综合体现。当代道教的慈善事业,不仅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上,也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核心价值观念的积极适应。道教慈善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功能,从而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1、社会救助功能

    从经济学角度说,慈善事业被视为以道德为动力的社会分配方式。它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成员自愿捐献的款物为经济基础。

    宗教及其场所,例如宫观,在凝聚信徒的人力、财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香火来自十方,再通过宫观的合理分配,散向十方,宫观无疑充当了对社会利益“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调节器的角色,可以视作社会经济协调、物质救助的重要力量。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带来社会矛盾的增多,是必然的。道教界积极践行慈善事业,对于化解社会矛盾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2、教育劝善功能

    劝善与教化是宗教的本有之义,在探索与社会相适应的教化形式方面,当代道教正做着积极的探索和贡献。道教慈善思想具有普世的伦理价值,应该成为中国人现代道德建设的合理组成部分。道教通过捐资助学、救灾捐物等实践也证明,道教慈善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了安老助孤、扶贫济困、优化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社会功能,这对社会其他方面无疑产生了示范带动的感召作用。道教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宗教存在的社会意义,丰富了道教济世度世之义理内涵,深刻诠释了道教服务思想的真谛。

    3、文化传承功能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血脉,宗教慈善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西方近现代慈善事业与教会密切相关,中国的慈善事业理应有本土宗教的声音。道教慈善思想更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的心理,容易得到中国人最大程度的文化认同,当代道教慈善在此基础上需要积极改善社会对道教存在的一些误解,从而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挥正面的文化作用。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当代的道教慈善事业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例如慈善思想还缺乏梳理、缺乏系统性,慈善机构很不成熟,慈善活动零散随机,没有形成组织,形成常态,涉及的范围也不够全面、不够深入。2012年国家六部门《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为我国宗教慈善提供了当代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我们道教界要积极响应号召,发大慈悲心,践大勇敢行,把道教慈善努力推进到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让更多需要救助的人们得到实惠,并带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风尚。

CopyRight © 2013-2023    主办单位:天然道观    地址:浙江省 温州市永嘉县乌牛镇东蒙山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
推荐网页浏览分辨率1024*768     备案号: 浙ICP备19052630号-1    公安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18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