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感伤寒瘟疫诸证说(二)
  • 作者:李宇林   编辑:  来源: 道教之音网站  浏览:1494   时间:2020年03月10日
  • 李宇林道长:外感伤寒瘟疫诸证说

    冬季过于寒冷,或因人正气不足,阴阳不和,寒滞血脉肌肉之中,春阳气发,寒不能开释,阳气怫郁于中,寒与怫郁相持,待阳气发越之时,诱动邪气而成温病。一年四时之气,寒暑温凉,迭相胜负传变,所以四时不常之气,人所感触,因体质所伤不同,或伤五脏,或伤血脉,或伤经络,或伤皮部,所以说:人的饮食起居,要谨慎地对待五味,保持骨正筋柔,气血流畅,腠理固密,如此则精气神正,以道养生,长有天命。

    根据五运六气,阴阳五行学说,各种疫疠,姑且把它们称为五种疫疠,即五种传染病、流行病。每年岁气有太过有不及,各种疫病发生后,极易传染,不论男女老少,病状相近。如何使人不受它的传染呢?那些不被传染的人,都是精神充足正气充实,外邪不能干犯的人。若人保持正气充足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养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身与形俱,精气神旺,风寒暑湿燥热不能触犯。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患了温热性病的人,如果自身的阴精虚亏不堪,必然难以救治。因为温热之病为阳邪入侵,最易伤阴耗液,大都有发热、口渴、苔燥、咽干、心烦、汗出、头痛、衄血、发狂谵语、抽搐、脉数大洪等,都是阴液亏损至极的征象。如果阴液不亏,可以养阴清热透表于外,若阴精虚甚、邪热内炽、真阴枯竭邪热不能消退却反而更盛,直至阴精枯竭而亡命丧生,所以养生的重点永远是藏精、固本。《内经》: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已上。

    发热性疾病都归为伤寒病。寒者冬气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不伤于寒,触胃之者,乃名伤寒。其伤于四时之气者,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最为杀厉之气,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夏至前变为温病,夏至后变为热病,然其发起,皆为伤寒致之,故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寒毒薄于肌肤,阳气不得散发而内怫结,所以伤于寒邪的,在症状上反而表现为发热,热邪或者热之状态虽然很重,也不至于死亡。然而在临床上如果表里脏腑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为病热的,就难免有死症了。此时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其因为阳明为十二经脉之海,十二经脉之长,其经血气虽然旺盛,脏腑气血经脉逆乱,内外表里闭塞,病者昏不知人。三日之后其血气已尽,阴尽阳竭,所以病人必死。

    《周礼》:地气沮泄,民必疾疫。《内经》论五运六气“水火加临,刑德互易”,不言疫而疫实由之。医者须洞晓阴阳,疫入口鼻,直平气道,邪正混合,弥漫匡廓,与伤寒始异终同,出入不出乎六经之理,长沙伤寒,六经万病之祖,而温病疫疠皆其绪余。

    二、温热四时皆有

    温热,伏气病也,通称伏邪。病之作,往往因新感而发,所谓新邪引动伏邪也。因风邪引动而发者,曰风温,(或曰风火);因寒邪引动而发者,曰冷温,(或曰客寒包火);因暑邪引动而发者,曰暑温,(或曰暑热);因湿邪引动而发者,曰湿温,(或曰温遏热伏);若兼秽毒者,曰温毒,其症有二,一为风温时毒,一为湿温时毒。此以兼症别其病名也。其发于春者,曰春温,(或曰春时晚发);发于夏者,曰夏热,(或曰热病);发于秋者,曰秋温,(或曰秋时晚发,或曰伏暑);发于冬者,曰冬温,(或曰伏暑冬发)。此以时令别其病名也。其病萌于春,盛于夏,极于秋,衰于冬。间亦有盛发于春冬者,然总以盛发于夏秋为多,何则?春冬空气清洁,轻气多而炭气少,故其为病,亦清邪多而浊邪少,除新感症外,即有因伏邪而病纯热无寒者,但为温病而已。兼寒者,但为冷温而已;兼风者,但为风温而已;虽间有时行温毒,然亦以风毒居多。夏秋空气最浊,水土郁蒸之气,每被日光吸引而蒸发,发于首夏者,曰霉雨蒸,发于仲夏者,曰桂花蒸。其为病也,皆水土秽气杂合而成。人但以暑湿赅其病之本,贪凉饮冷赅其病之标,而不知夏秋水土郁蒸,湿中有热,热中有湿,浊热粘腻,化生霉菌,故谓之湿温。(按此非时令病之湿温,乃湿温时疫也,即西医所谓之伤寒,亦曰肠热症,又曰肠窒扶斯)亦谓之湿热,西医谓之霉毒气,害人最广,变症最繁,较之风温、冷温、暑温三症,尤多而难治。

    三、伤寒成温之理

    夫伤寒之病,医者多不审察病之本源,但只云病伤寒,即不知其始自阳气内郁结,而后为热病矣。自冬至之后,一阳渐生,阳气微弱,犹未能上行,《易》曰潜龙勿用是也。至小寒之后,立春以前,寒毒杀厉之气大行时,中于人,则传在脏腑,其内伏之阳,被寒毒所折,深浃于骨髓之间,应时不得宣畅。所感寒气浅者,至春之时,伏阳早得发泄,则其病轻,名曰温病;感寒重者,至夏至之后,真阴渐发,其伏阳不得停留,或遇风寒,或因饮食沐浴所伤,其骨髓间郁结者阳气,为外邪所引,方得发泄,伏阳既出肌肤,而遇天气炎热,两热相干,即病证多变,名曰热病。按《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冬伤于寒,注云冬寒且凝,春阳气发,寒不为释,阳怫于中,与寒相持,故病温。又热论云:人之伤于寒也,则病热。注云:寒毒薄于肌肤,阳气不得散发,而内怫结,故伤寒者,反为热病也。以此证之,即伤寒之病,本于内伏之阳为患也。

CopyRight © 2013-2023    主办单位:天然道观    地址:浙江省 温州市永嘉县乌牛镇东蒙山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
推荐网页浏览分辨率1024*768     备案号: 浙ICP备19052630号-1    公安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18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