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人总是“寻隐者不遇”,哪知隐者一生所寻是什么
  • 作者:  编辑:  来源: 道教之音  浏览:1613   时间:2019年07月23日
  • 世人总是“寻隐者不遇”,哪知隐者一生所寻是什么

    《寻隐者不遇》

    [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唐诗中寻访隐者不遇为题材的小诗有好几首。最为后人激赏,也流传最为广泛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魏野的这首诗作,跟贾岛的诗在情景和意境相似:寻隐、松树、采药、白云以及同样的结果:不遇。

    诗题中的隐逸高人究竟是谁已不得而知,只得知诗人魏野也是宋初有名的隐士。相比贾岛诗中,隐者在“云深不知处”,但毕竟还有童子告知“只在此山中”,此诗中隐者只说“未归来”,去向更加漂泊不定、难以揣度。

    “寻真误入蓬莱岛”:“真人”和“蓬莱岛”这两个仙气十足的意象点明了对方的道士身份,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的敬仰之情。“误入”道出了诗人因缘凑巧、不知不觉中闯入仙境的惊喜诧异。此中所见:“香风不动松花老”,仙境的一切幽寂、静美、自在,香风不动,松花自落,高士隐者的居处自然有一番可以涤荡心尘的清幽。

    “采芝何处未归来”,和许多时候的情景一般,道教的高人往往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次连影子也未得一见。想那灵芝向来是长生不老的稀罕药,长在深山峭壁、采之十分不易,真人这一去,何时归来就难说了。如此一来,诗人也只有心向往之,居处的满地白云,似乎也只得静待主人归来再做打扫了。诗歌至此而止,只一想这凡人打扫的是世间的尘土,真人打扫的是天上的白云,是何等的飘逸潇洒。也只有道家才有这样仙意的浪漫了。

    世人总是“寻隐者不遇”,哪知隐者一生所寻是什么

    古人以“寻隐”为主题的诗不止这两首,但优秀的诗作总要将这份浪漫收录,读罢令人心境旷远,飘然尘外: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隐者不遇》

    高骈

    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闲吟独自来。

    惆怅仙翁何处去,满庭红杏碧桃开。

    《隐者居》

    王建

    山人住处高,看日上蟠桃。

    雪缕青山脉,云生白鹤毛。

    朱书护身咒,水噀断邪刀。

    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

    书符、噀水的高明术法,巾柴车、钓秋水的方外逍遥,蟠桃、胡麻的服食秘方,桃花流水、天台仙源的别样洞天……这些既是隐者修行生活中的情愫,也是诗人心中着意追寻的道意。这流传在古诗歌传记中的访道寻隐,已绵延了数千年,不论盛世、衰世、乱世,人们不曾停下寻觅的脚步,现在还在进行,将来也不会停止。

    世人总是“寻隐者不遇”,哪知隐者一生所寻是什么

    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为疲惫的心灵寻找归宿,是人们的惯性,因为那正是我们来的地方。是以古人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世间繁华,人情过往,教人心驰神往,也教人疲于奔波,而重归于自然的静谧,被噪杂所淹没的我们内心的声音才会渐渐清晰。那些远离了凡尘世俗的高人隐士,他们用更多的时间来关照内心,关照生命本身,关照自然万物的真理。古往今来,他们被认为是最能与自己的灵魂沟通对话的人。所以,他们也成了被苦苦追寻的对象;因为人们都想找到自己。

    寻觅隐者,也是在寻回自己;寻觅那一方道意的乐土,也是在寻回那一颗渴望着回归自然的真心。所以,遇或者不遇从来不是重点,也不会是终点。而那颗寻隐的心,是深埋在人性中的渴望,终将长存。


CopyRight © 2013-2023    主办单位:天然道观    地址:浙江省 温州市永嘉县乌牛镇东蒙山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
推荐网页浏览分辨率1024*768     备案号: 浙ICP备19052630号-1    公安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18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