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悟真篇》丹法要旨
  • 作者:  编辑:  来源:   浏览:3021   时间:2013年12月07日
  • 《悟真篇》丹法要旨
    王 沐

    一、基本精神

      《悟真篇》收入于《道藏》、《释教大藏》、《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子部》中,在《文献通考》、《宋史 ·艺文志》中也均有著录。《四库提要》说它与魏伯阳《参同契》均为道教丹法正统著作。近人丁福保《道藏精华录百种》中,赞之为“辞旨畅达,义理渊深,乃修丹之金科,为养生之玉律”。可见在三教中对它更加重视的程度。它在丹法方面既总结了宋朝以前的丹法丹诀,又继承了《参同契》的修炼奥义。但它是为内功造诣较深的人讲述的,所以不从基本功夫讲起,也没有按丹法步骤作系统的安排,诗词隐晦,次序颠倒,使初读的人易感深奥。

      但《悟真篇》本书虽未涉及入手功夫,而在著者其他三种著作中,则提示较详。他所著的《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⑴中对丹法筑基口诀已有系统记载,在《金丹四百字》《张紫阳八脉经》内也叙述了入手功夫的具体方法,这些都可以补《悟真篇》的不足。所以本篇将四种著作合参,加以整理,以便由浅入深,拨开迷雾,略示张伯端丹法全面的轮廓。至于如何进一步融会贯通,由此及彼,是在读者自悟,本文仅略示端倪,以作参考资料而已。

      《悟真篇》丹法主张,是先命后性,先有为后无为,但并不是在入手开始时就只讲丹诀,不讲修心,不过按照丹法内炼步骤,每阶段有所偏重,实际并非独修的。

      张伯端的丹法思想,由四种著作合参可以看出在初步奠基阶段,是性命双修的;到了第二阶段即炼精化炁阶段,主要则偏重命功;第三阶段即炼炁化神阶段则性功多于命功;第四阶段即炼神还虚阶段,则纯入性功。所以它主性主命的比重程度,是随功法进度而变化的,但入手功夫是在其他三书中,《悟真篇》则是由第二阶段论起的,所以把命功放在前面,最后则纯入性功,即《悟真篇外篇》中发挥禅理的诗歌论颂,他以此为性功的譬喻,以便学者领悟本源。

      至于《悟真篇》读法,则不能尽从表面词义研究,清付金铨在《悟真四注》中说: “丹经有微言,有显言,有正言,有疑似之言,有比喻之言,有影射之言,有旁敲侧击之言,有丹理,有口诀,似神龙隐现,出没不测,东露一鳞,西露一爪,所以读者必须细心寻求也。”《悟真篇》绝句第三十七:也说“卦中设象本仪形,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徒惟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这就是告诉读者不要在形式上打圈子,以致陷入迷阵之中,必须从正面、反面、夹缝中、边缘外、找出真正含义;更从比喻词、影射词,暗喻的隐语中,反语的机锋内,寻其含义,破其哑谜。然后六辔在手,驰骤由心,掌握主流,一以贯之,才能剥去掩饰的外衣,看到它本来的面目,例如精气神三种内炼主要成份,在来翁葆光《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中,举出“精”的代号就有29种,“神”的代号有37种:

      精 ——坎、庚、四、九、金、月魄、兔脂、老郎、坎男、真铅、白雪、金液、水虎、金华、黑铅、丹母、玉蕊、虎弦气、黄芽铅、黑龟精、潭底日红、素练郎君、白头老子、黑中有白、兔髓半斤、生于壬癸、九三郎君、上弦金半斤、坎戊月精。

      神 ——离、卯、甲、东、三、八、木、日魂、乌髓、姹女、青娥、真汞、木液、火汞、火龙、金乌、雌母、流珠、红铅、朱砂、交梨、玉芝、真火、水银、日中乌、龙弦气、赤凤髓、砂里汞、离之己、山头月白、青衣女子、碧眼胡儿、乌肝八两、生于丙丁、二八姹女、朱砂鼎内、下弦水半斤。⑶

      以上精、神两种代号,仅列其一部分,就可以说明丹经用语,五花八门,故设迷障,以掩真诀。本来宗教宣传的目的是引入信仰的,何以丹经竟如此隐晦 ?盖道教丹法,内部所秘,选徒较苛,盟誓乃传。而且在关键问题上,不著文字,师徒面授,口口相传,所以写书之时,非常戒慎,秘母言子,合本逐末,比猜谜语还难。不过读者果能明暸了几个关键性的要点,寻出线索脉络,则豁然贯通,并非难事。因为它的比喻内容,不外八卦卦象、五行生克、河图数字、外丹名称,以及烧炼器具,花草形象,假借日月阳阴变化,引用四季节令推移。实际去其表面,直探真诀时,不过以人身精气神为基础,运用道功,使其互化,聚集丹田,互为凝结。然后静坐调息,以意导引,逐步加深,使五官百骸,充满活力。因而在行功中气血通畅,经络内摩,使生机活跃,充分发挥生命力的本能,所以能健身防病,推迟衰老。丹经虽设种种譬喻自神其说,实质上并非特别神异,而仅是一种苫行内炼功夫的养生方法而已。

      道教思想是唯心的,但精神却是积极的,它的思想是企图支配宇宙,控制自然,所谓逆行成仙,不仅应用在炼养上,也扩大到宇宙观中, “逆行”即扭转正常规律,一切归炼士指挥,它的理想是可以呼风唤雨,可以变化四时,可以驱役百灵,可以起死回生;在人体上、认为能用本体机能疗疾,可以用炼养方法推迟衰老甚至长生。即《阴符经》所说:“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而《悟真篇》一书,即是充满这种宗教精神的。这虽然是幻想,但因为有这种精神,才认为只要丹法运用恰当,则长生可致。本书绝句第五十四:“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即是这种积极精神的体现。我们并不是认为这种思想不是主观的唯心的,而是说明道教精神的特点虽以无为为目的,但其修炼过程是有为的积极的现实的。应用到南宗丹法上,也是主张先用“渐法”即按步骤按阶段行功;后用“顿法”即功夫达到一定阶段即发生突变的成就。《悟真篇》绝句第四十二说:“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全部丹法,就是用这一精神贯串起来的。

      《悟真篇》所指有作,即对人的身体机能加以修复、补充、增益、推进到更高一层的健康境界。

      张伯端丹法著作,《悟真篇》为其自著,已无疑义。其他三种著作:《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金丹四百字》也都已收入《道藏》中,《张紫阳八脉经》则由李时珍引入《本草纲目》之内。三书源流明确,师传系统相同,确属南宗清修一派。虽然来俞琰怀疑《金丹四百字》为白玉蟾托名;也有人怀疑《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系明道士李朴野自著,但此类说法均属个人臆测,并无充足证据,自无须多作考据。

      总的来看,道教丹法系养生法的一种,如果在研究中加以洗炼,去掉宗教色彩和长生幻想,则内容一些具体操作方法,还是值得重视的。

    二、《悟真篇》丹法几个步骤

      钟吕金丹派论丹法,一般是分四个阶段即: (1)筑基;(2)炼精化炁;(3)炼炁化神;(4)炼神还虚。筑基是修复身体补充三元的功法,炼精化炁为内炼初关,达到元精元气与神合凝,成为精气结合的“炁”,也叫做大药;炼炁化神为内炼中关,把大药与元神合凝,成为三元凝结的神,也叫做丹;炼神还虚为内炼上关,连神也炼成虚无,即理想的最高境界。下面分论这四个阶段:

      (一)筑基阶段

      筑基一词,是丹经的比喻,如造屋建阁,必先奠基,使基础稳定,结构坚实,然后才能竖柱安梁,砌砖盖瓦。修炼内丹,也是同样道理。

      但丹法既以身为基,则内丹入手功夫,必须将此身条件补足,符合初步炼功要求,才能进入正式炼丹阶段。在身体条件不符合要求之前,对身体机能用内功加以修复、补益,达到精气神充足的境界,都是属于筑基阶段。

      道教认为精气神是生命三大元素,丹经称为三宝,三宝健旺则身强,三宝枯竭则生病。丹经所称炼丹,实即炼此三宝。陈致虚《金丹大要上药篇》云: “精气神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成丹,何谓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宁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翁象川《悟真篇》注云:“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荣卫一身,莫大于此,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陈致虚讲三者关系,是从顺逆次序方法来说;翁象川是从物质基础来说。而实际筑基任务有二种:一为保持现在精炁状况,二为补足过去亏损,达到精足气满神旺三全的境界,这一阶段功法才算完成。

      筑基功夫,因基础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起手功夫也不一样。丹经分为上德下德两种;上德者指童真及少年,下德指壮年老年。按丹法理论,人的身体在少年时期,似幼苗一样茁发成长,丹法上用《道德经》名词叫做 “上德”,因为神气充足,不用再做奠基功夫;而在发育成熟以后,精气神三者都有消耗,必须补足,这阶段丹法叫做“下德”,必须加以修补。丹经中有诗说:“上德无为入性功,何须修补调亏盈”,《参同契第七明知两窍章》说:“上德为之,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清刘一明《参同直指》解释这两句说:“修道有二法:一以道全形之事,一以术延命之事。上德者,以道全其形,抱元守一,行无为之道即可了事,故曰上德无为也;下德者,以术延其命,由勉抵安,行有为之道,方能还元,故曰:下德为之,其用不休也。夫上德之所以不以察求者,以其上德之人,天真未伤,客气未入,若顿悟本性,无修无证,察求之功无所用;下德所以用不休者,以其天真已亏,知识巳开,虽能顿悟本性,不能立即驯顺,必用渐修之道,增减之功,此不休之用所由贵也。上德下德,身分不一,故其用亦异,但终同归一途。”又说:“上德者,行无为之道以了性;下德者,行有为之道以了命。”⑷所以《悟真篇》绝句第四十二强调功夫先后次序说:“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盖上德指童真之体,先天一点灵光未破,所以无须再做筑基功夫;下德指天真巳亏之体,必须筑基炼己,才能返老还童,性功命功在起手功夫上区别在此。筑基就是“有作”的开始,丹经反复论述,也是这个原因。

      丹经认为精气神是一个整体,并非并列的物质,不过在功法上,又不能不分别主次。张紫阳在《青华秘文》里,分作五级来论述,即:心为君、神为主、气为用、精从气、意为媒。这是三者在筑基阶段的作用。实际心与神应均属于神,意实际也是神的动态,所以虽列五种,实系精气神三家,所以下面就按这三部分,分别叙述筑基功夫。并在讲这三者之前,先解释几个有关筑基炼功的部位,以便对功法更易于理解:

      1、筑基炼功的几个部位:

      窍 ——功法第一步是守窍,也叫守一、守中。这三个名称意思相近,但也有区别,守一是指静守一处,守窍是指把意念集中在关窍上面,守中则系指身体的中央。提出的角度不同,所以三者还不能完全混同,本段所指“窍”,是按张伯端《金丹四百字》提出的。

      本来道教丹经所称 “玄关一窍”,解释不同,各行其是,有说是两眉之间的祖窍,有说脐上的黄庭穴,有说是脐内三寸的下丹田(前三后七),有说并无此窍,亦无定处,乃是虚比。实际丹法名词,不能拘泥文字,必须灵活运用,始能水底求玄。清刘一明《悟真直指》曰:“玄关一窍,无方无所,无形无象。”又曰:“玄关一窍,重在一字,守中抱一,即守一窍也。丹书万卷,不如守一,能知一,万事毕。所以此一宇即注意静守之处。”由此推论,即筑基守下丹田,百日关守下丹田及虚危穴,十月关守中丹田,九年关守上丹田都是守一。

      下丹田又名正丹田,它的位置,说法不同,医经一般指在脐下一寸三分处,丹经则指脐内一寸三分。在小腹外形轮廓中,冲脉的直线与带脉交叉地方与脐相平,形成田字,所以叫做丹田。为什么又有说在脐下一寸三分呢 ?明赵台鼎《脉望》里解释说:“脐下一寸三分者,谓仰卧而取之,入里又一寸三分为是,即肾前也。”⑸又有一说:认为丹田乃结丹之所,如播种子于田中,自然生苗结实,成熟可期,故名曰田。总之,丹田位置,医家与道教有几种不同的主张,所以近人蒋维乔在《因是子静坐法》中说丹田在脐下腹部,他不取丹田的名称,而称为“重心”,他认为重心既定,由勉强达于自然,于是全身细胞,悉皆听命,凡儒家之主静,老氏之抱一,佛家之禅观,命名各异,究其实,无非求重心之安定而已。此又一说也。⑹

      中丹田在脐之上,是炼炁化神阶段结胎的地方。张伯端在《金丹四百字》里说: “此窍非凡物,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实即指黃庭也。为什么说是乾坤共合成呢?《性命圭旨》说:“天之极上处距地之极下处,相去八万四千里,而天地之中,适当四万二千里之中处也。若人身一小天地也,心脐相去亦有八寸四分,而中心适当四寸二分之中处也。”是人一身天地之正中乃藏元始祖炁之窍,所以又叫做祖气穴。张伯端又在《金丹四百字叙》中说:“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鼻、非脾胃、非谷道、非膀胱、非丹田、非泥丸,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在此矣,结胎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按以上位置,实即黄庭,但丹家谨密,不肯明言,故意罗列各关窍位置,独遗黄庭,非无意遗漏,实即反面暗示玄牝一穴即黄庭也。《悟真篇》绝句第三十九:“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第四十:“玄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叶文叔注:“玄牝之宫,即中宫也,中藏真一之炁,生金精也”。⑺

      上丹田在头顶中,又名泥丸宫,丹家称为乾宫,因为象征人身一小天地,而头顶象征上天,丹法在炼精化炁时,此窍为还精补脑去矿留金的处所;在炼炁化神时为阳神上迁的地点。《悟真篇》律句第十六: “万卷仙经语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依他坤位生成体,种向乾家交感宫。”《性命圭旨》解释此句说:“运北方水中之金以制南方火中之木,是谓以黑见红,则凝神入乾顶而成丹。”汉崔希范《入药镜》说:“产在坤,种在乾,但至诚,法自然。”都指上丹田说的。丹法专用语“火逼金行”即以神运精炁,“去矿留金”即在泥丸宫提炼阳炁。黑的比喻水,红的比喻神,泥丸即脑,所以术语称此处叫还精补脑的地方。至于“天门”一窍,系在泥丸之上,留在第四段解释。(泥丸位置有主张在眉间内入三寸处)

      《性命圭旨》反照图中,有同窍异名图表,下丹田列 “北海”“蓬壶”等三十四种;中丹田列“中黄”“规中”等五十八种;上丹田列“紫府”“天宫”“玉京山”等四十八种,在丹经中错杂互见,读丹经时可以参考对照。⑻《悟真篇》绝句四十一首说:“异名同出少人知,两者玄玄是要机”。“玄玄”,清李涵虛《道德经注》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系丹家以玄关为有无妙窍,‘妙'、即无名之物,故用无欲以静观之;‘微'、即窍,为有名之物,故用有欲以应观之”。实际观窍两玄,静即守一内照,动即意导转轮通关,有为无为互相应和,即是玄牝之门。玄牝之门,包括上中下三田,不是另外还有一窍。⑼

      脉 ——功法第二步是通关,包括通任督,通八脉。本来奇经八脉,中国最古医经“灵枢经”已有论列,但应用于丹诀中,是《悟真篇》作者张紫阳明确提出来的。

      按医经经络学说:人身有正经十二条,奇经八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奇经八脉考》二卷,在 “阴跷脉”条目下引《张紫阳八脉经》云:“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跷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跷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炁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张紫阳所谈奇经八脉位置,与医经不同,但李时珍则认为丹经理论可与医家脉诀并存。他说:“丹书论及阳精河车,皆往往以任、冲、督脉为说,未有专指阴跷者,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他对张紫阳主张,是非常尊重的。

      奇经八脉在道教丹法里,以任督二脉为主,丹经载督脉起尾闾 (会阴)、经夹脊、通玉枕、上泥丸至上唇兑端穴止;任脉起于会阴,循腹上行于身之前,至唇下承浆穴止。李时珍在《濒湖脉诀》里说:“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崔希范《天元入药镜》云: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俞琰注《参同契》云:人身血气,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万脉皆通。《黄庭经》言: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天经乃吾身之黄道,呼吸往来于此也。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⑽

      何以张紫阳把任督二脉定在脐前脐后呢 ?李时珍为了阐明这个问题,他在同书里引王海藏的解释说:“张平叔言铅乃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为丹母,阳生于子,藏之命门,元气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脐下,为天地之根,玄牝之门。……升而接离,补而成乾,阴归阳化,是以还原。”是张紫阳认为脐前脐后为阴阳运行之根源,丹法循督上升,沿任下降,即是阴归阳化过程,与医经没有特大的分歧。⑾

      丹家筑基,首先要打通任督两脉,使其循环。但因功法步骤不同,名称也不一样。开始行气由任督循行,称为 “通任督”,也叫“通三关”,此时只是气通热通,为将来炼药开辟道路。近人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叙述自己经验说:“在静坐里忽感震动,热气由尾闾上升头顶,沿任督循环,复透过顶,自颜面徐徐下降心窝而达于脐下,久之则此动力,自能上下升降,并可以意运之于全身,洋溢四达”。此种功法,只为通气通脉阶段,医家认为任督两脉一通,即为小周天,八脉全通为大周天,实际从丹法角度来论,这种功法只是奠基开路,属于入手功夫。所以丹经名称与今日气功名称也有不同:通气为通任督,运药为转河车(小周天),养丹为大周天,路径虽同,用途各异。其他异名在百日关中有:阴升阳降,进火退符,三车运转,朝屯暮蒙,翻卦象,转法轮,进入十月关时还有芦芽穿膝,五龙捧圣等术语。

      筑基阶段,目的是补足人体生理机能的亏损,通任督,通三关,只是 “后天气”贯通两脉而已,循环之路,使其自然开合,此时尚无药可言,只是做炼精化炁的准备。但从医家疗疾角度来谈,气血周流,经络畅通,对养生祛病是大有裨益的。

      任督两脉的总枢,按照张紫阳的主张,是在阴跷穴。本来医经所指阴跷一脉,为足少阴的别脉,由足踝内 “然谷”穴起直上“睛明”穴止,并非一窍,张紫阳则认为在尾闾前,实即今之会阴穴位置,所以他在《八脉经》里说:“阴跷一脉,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生死窍。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炁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炁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在《性命圭旨》卷一反照图即明确将此位置列于会阴穴,称之为虛危穴(按人身周天黄道,此穴排在二十八宿虚日鼠危月燕方向,亦有日月交并之意)。并罗列三十四种异名,张紫阳所举,都包括在内。

      清刘敲跷《道源精微歌》第十一 “虚危直论”说:“虚危穴,即地户禁门是也,上道天谷,下达涌泉,真阳初生之时,必由此穴经过,故曰关系最大。昔日吕祖教刘海蟾曰:‘水中起火妙在虚危穴。'故海蟾长坐阴跷,而转老还童矣。道经认为,人身精炁聚散,水火发端,阴阳交会,子母分胎,均在此处,所以《黄庭经》有闭塞命门保玉都之句,玉都即在此穴也。位在任督中间。”⑿

      按医经所指,任督两脉为干脉,督脉为阳脉的总督;任脉为阴脉的承任,为阴脉之海。居其他各脉的主导地位,所以任督一通,其他六脉逐步皆通,如大海与江河一样。尹清和《继前歌》说: “一阳动处众阳来,玄窍开时窍窍开。”实际是指八脉齐通而言。(李时珍引《大道直指》认为玄牝即任督二脉,此说与丹经稍异)。

      任督运转,此时只通路而已,至于河车升降,则为炼精化炁的功夫,留待下章详述。

      晚清丹师赵避尘传 “通八脉法”,是冶张紫阳之说及李时珍之说于一炉,融会贯通,简易清楚。他在《性命法诀明指》里说:“人身气通八脉总根在‘生死窍'(会阴穴)上通泥丸,下通涌泉,真炁聚散,皆以此窍为转移,血脉周流,全身贯通。每日清晨早起,先行八脉之气,闭口鼻气,心意先由生死窍起,一吸由尾闾关升至头中为督脉,二呼由前任脉降至生死窍,三吸由生死窍上升至炁穴为带脉,双分至背后双腰眼,双上双膀凹定住。四呼由两膀窝双走两肘外为阳俞走中指至手心定住。五吸由两手心走阴俞脉双回至胸前定住。六呼由胸前双降至带脉合归一处,回生死窍。七吸由生死窍直升至绛宫定住为冲脉,不可过心,八呼由心下降至生死窍穴分开双走两腿外为阳跷脉,过脚指到足心涌泉穴定住。九吸由涌泉穴双回两腿内面为阴跷脉,过生死窍至炁穴定住。十呼由真炁穴降至生死窍定住。此八部脉通后,能驱逐一身之阴邪,盖阴气不除,为结丹之障碍,则无法采药结丹。”所以阴跷一脉是八脉之总根,即生死窍(会阴)之穴位,而张紫阳特别强调此处,因为必须明确它是炼药重点的缘故。

      三关 ——沿督脉由下上行有三处通过较难的地方,丹经称之曰关,张紫阳五传弟子肖廷芝《金丹大成集》“金丹问答”部分有:“问:背后三关?答曰:脑后曰玉枕关,夹脊曰辘轳关,水火之际曰尾间关。”这三关的位置:尾闾关在脊椎骨的最下段;夹脊关在背中,与心相对;玉枕关在后头部,在针灸穴位的玉枕穴之下,与口相对。在《悟真篇》中,涉及三关较少,因当时还是口传,肖廷芝为彭耜弟子,彭耜得白玉蟾真传,所以张紫阳并非不讲三关,不过在书中并未明确指出而已。

      三关实即督脉的三个部分,是丹法河车运行的通路。气行至此,常有障碍,以玉枕关通过较难,所以《钟吕传道集》里比喻通此关时须用牛车,因为气流至此,内气常上下回旋,往返抵触,非大力缓行,不能畅通,但只能用文火引导,微微着意,不可猛冲,以免惹出偏差。

      所谓百脉齐开,即气通、热通、前通、后通,一身通,但只为初步打通径路的入门功夫,不是升堂入室境界。

      炼丹径路叫前三田,后三关,后升叫进阳火,前降叫退阴符。循环一周,筑基阶段称通任督,有药时叫小周天。伯端弟子石太《还源篇》第十六说: “一孔玄关窍,三关要路头,忽然轻运动,神水自然流”。肖廷芝《金丹大成集》绝句第五:“妙运三田须上下,自知一体合西东,几回笑指昆山上,夹脊分明有路通”。石太是伯端大弟子,肖廷芝是五传弟子,“三关”说法,都系张伯端嫡传。而肖廷芝绝句指出先运前三田上下,再由督脉沿夹脊之路上升,昆山是头顶,即通向泥丸宫,这种歌诀指示是更加明确的。⒀

      2、筑基炼功中精气神的作用

      在《悟真篇》丹法源流一文中,已谈到内丹的物质基础是 “药”,药的构成包括精气神三品,丹经称之为三宝,实际即指人身生命中的三大元素,道教炼内丹即分段炼此三宝,首段将精化为炁,精与气合后再炼为神,此即三归二、二归一的过程,三宝归为一神,再炼神还虚。道教内炼的基础,实际乃此三者的凝化,而筑基阶段,即一者保三宝圓满无亏;二者补三宝充盈旺盛,三者炼三宝凝化成为重返青春的源泉——内丹。兹分别叙述于下:

      神 ——丹经以炼神为主,自筑基至还虚,都由神主宰。《悟真篇自序》中说“欲体至道,莫若明乎本心,心者,道之枢也”。按照他的主张,心与神的关系是:心是最根本的,神是由心而生的,心的本体是无为的、不动的;动则叫做神,所以张伯端在《青华秘文》开篇中就说:“心者神之合也”。又说:“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胜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胜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这是说神藏于心,动则为神,无为之动为元神,有为之动为识神。所以他又说:“心静则神全,神全则性现”。

      心神两个代号概念虽然相近,但主次不同,按张紫阳的主张,寂然不动是心,慼而逐通是神。道教所称炼性,即是修心,炼命即是精气神三宝合炼。按陈抟无极图所示,无极是心,阳动阴静是神,以土来攒簇五行是意。所以他提出心为君神为主的主张。

      张伯端丹法虽主张先炼命后炼性,但筑基阶段则是性命双修,因为这是补足命宝涵养本源的功夫,必须两者兼顾。如筑基入手功夫有:收心、守一、止念、入静等。这四个术语,都是指筑基中首先要排除杂念的功夫。《青华秘文》在以上 “口诀”中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心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合之,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中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这是一种断念的方法。所以收心是入坐时首务,收束内心,寂然不动,杂念虽来,立加抑制,这是第一步功夫。

      “抱一”则是心专于一处,可以屏除杂念。抱一之“一”,应从广义解释,即集心神于一处,守丹田、守祖窍、都可以达到收心止念的目的。⒁

      内视也是收心的方法,《青华秘文》 “心为君”章。口诀中口诀说:“心之不能静者,不可纯谓之心,盖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而欲念生焉。心求静必先制眼,眼者神游之宅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道教丹法理论,认为神藏于心,发于二目,内视方法,主要在“观”,当以目内视的时候,思想集中,元气奔流,返视内照,万虑皆空,妄念自消,心平躁释,是入静第三步。《胎息经》说:“天之神发于日,人之神发于目,目之所至,心亦至焉。”所以丹家坐炼时,凝神定息,舌柱上腭,心目内注,俯视丹田,很快就入静了。

      《青华秘文》又说: “意为媒”。意者神之用,所谓真意,是意念,是思想活动,是由神发出的。如果心是大脑,脑的机能是神,脑的思维即意。用意识控制三宝配合,能起中间媒介作用。所以称为“媒”,又称意土。“媒”的含义是介绍阴阳交感,所以丹经又称作“黄婆”,黄色暗示属于中央土,婆即媒婆的简称,喻配合阴阳的介绍人。

      《悟真篇》重视意土,认为真意重要作用是贯彻于丹经全部,金木水火,都藉真意完成,所以在律诗第七十一说: “四象五行全藉土,三元八卦岂离壬”。“四象”、刘一明解释为金木水火的四气,并土而为五行。意土调和四气,成为一家,即是金丹。

      本来按丹法理论, “火”为神的代号,因木生火,所以以木代元神,以火代后天神;水为精的代号,因金生水,所以以金代元精,以水代后天精,金水为一家,木火为一家,土为一家。《悟真篇》律诗第十四:“三五一都三个宇,古今明者实然稀,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数五,三家相见结胎儿,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三五一”三个五数归于一的意思。

      筑基阶段,守丹田时称为 “意守”,将真意置于丹田;通任督时称为“意导”,即以意领气,气贯任督,入静时称为“意随气转”,要勿忘勿助,不荡不滞,这都属于真意的运用范围。

      真意在丹法凝炼三个阶段里,各有不同的作用,本段只讲筑基时的活动及解释名词含义,更深一步的意义,留待后章详述。

      气 ——丹法中的“气”是广义的,包括呼吸气,先天气即内气。筑基阶段,炼气是主要部分,在收心止念开始时,是用正呼吸即呼气时小腹内缩吸气时小腹外突,称为调息,调息方法虽多,但引导入静是同一目的。到通任督之前,应逐步转入逆呼吸即呼气时小腹外突,吸气时小腹内缩,此术语中称为橐籥(风箱)功夫,因为将来外药运行时,吸由督脉进升,呼由任脉下降,呼吸必须配合,非逆呼吸已成习惯,不能运转河车,这在丹经里称为“调真息”。再进一步不藉呼吸,内气自行运转,称为“潜气运行”。此潜气运行在现代气功里称作小周天,在科学研究中有的认为是神经感觉,有的认为是电流作用,现在尚无定论,但已不强调呼吸之气,也离开吐纳等初步功夫了。(丹经则不称此阶段为小周天)

      筑基到了补精阶段,神气精已渐合凝,生药以后,伴随神合炼,龙门师传称此时之气为 “炁”,炁是精气相合的代号。

      丹经关于调气部分,常常将呼吸与调息分列。 “息”字本意为呼吸之气,但道经用此字时则冠以定语,以示区别,如《庄子大宗师篇》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庄子集解》注:“踵、足跟也,谓呼吸通于涌泉也。”郭庆藩注:“踵息,深深之息也。明其深静也。”《性命圭旨》加以发挥说:“一切常人呼吸皆随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不能与祖气相连,如鱼饮水而口进腮出,即庄子所谓众人之息以喉是也;如是至人呼吸则直贯明堂而上,至夹脊而流入命门,得与祖气相连,如磁吸铁,而同类相亲,即庄子所谓真人之息以踵是也,踵者,真息深深之意。”所以按《庄子》说法,真人之息以踵,乃先天炁即潜气之运行;众人之息以喉,乃后天气之呼吸。若能以先天炁为主,起涌泉,上夹脊,冲泥丸,降丹田,与后天气配合,二气合一,吐纳深深,此即汉崔希范《入药镜》所说:“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此先天炁就是气通八脉之气。

      庄子虽分息为 “喉息”、“踵息”,对息字都解为呼吸情况,但以后丹经用“息”字时则常常指为内呼吸即潜气运行的代词。如“胎息”一词,即指练气到一定程度,鼻息微微,若有若无,似外呼吸已经停止,而八脉齐通,遍身舒适,和胎儿在母腹中没有外呼吸,只有内气潜行一样。实际这种境界,就是在做功中初步功夫,息调而心安,心安而理得,进一步,心神一如,心息相依,达于忘我境地,然后静中生动,则外药自生,筑基将成了。

      《悟真篇》卷一律诗第三十六: “漫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此指神息俱安后,方能炼药,而求得这种神息俱安的境界,非用“踵息”、“胎息”等功法不可。

      《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成字上有《胎息经》后附《胎息铭》说: “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惟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经内本文也说:“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都是胎息的具体功法。

      精 ——丹经所用精气神三个名词,是专用语,与医书所用词语实质上并不相同,所以为了判明两者的区別,常常冠以元精,先天精,真精及后天精、交感精等定语。白玉蟾解释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玉皇,比喻元始;口中涎,比喻先天。实际阐明与医书所用的名词不能相混。闵一得注指出。“是即所谓元精也”。丹经所谓“元”,即元始,是本来之物,非后天所生。所以许旌阳《石函记》说:“元阳即元精,发生于玄玄之际。元精无形,寓于元炁之中,若受外感而动,与元炁分判,则成凡精”。明陈眉公《宝颜堂秘笈、听心斋答客问》说:“精在先天时,藏于五脏六腑,氤氳而未成形,后天之念一动,则成为后天之精。”体会丹经的精字,实即指生命机能,是生命的本源,似相当于内分泌或激素,道教以此为炼养的丹母,由此探讨生命的源泉,认为生命的元素在此。而它的朽败,可招致人的衰老;它的新生,可导致人的长年,旺盛精力即青春活力的基础,此元素与神炁合凝,则成为丹。如果将丹经这一代号与医书生理精的名词混同,则易得出错误的理解。

      明伍冲虚《仙佛合宗语录》说: “元精何故号先天,非象非形未判乾,太极静纯如有动,仙机灵窍在无前”。乾为天,未判乾,即天地未分混沌之时,无形无象,惟有虚无之炁,此句比喻元精似宇宙元始之初,精华大气氤氳,寓于五脏之内,并非医书所谓生理之精。太极者,虚无也,虚极静笃也。先天元精,在抱一调息之后,静到极纯境地,微觉有动,即药将生。“如有动”的“如”宇,似动非动,并无后天精质,即是炼丹灵药可用的原料。仙机灵窍,指似动的处所,在“无”前,无是尚未有质,在无之前,则无形无质,炁至足而源至清,这就是先天精即元精的性质。伍冲虚虽是北宗丹师,但生于明末,巳兼承南宗丹法药物的传统,对元精论点,已在两宗统一以后,所以主张是一致的。

      炼丹所用精气神三宝本系一个整体,三者不能截然分开,但筑基阶段则为修补功夫,因精为丹基,神为主宰,气为动力,而此段需要补足的常常是元精,所以保精、补精、调精都是为了打好基础。然后精气神互相调和、转化、合凝,达到精满、气足、神旺,即可开始练精化炁功夫。

      张伯端在《玉清金笥青华秘文》中主张精从气,他说: “神有元神、气有元气、精得无元精乎?……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这和伍冲虚论法相合,“非象非形未判乾”即元神情状,太极静纯如有动,即元气生,仙机灵窍在无前,即元精初产之时。但张伯端在同节中又说:“大药不离精气神,药材又精气神之所产也。三者孰为重?曰:神为重。金丹之道,始然以神而用精气也。神气精常相恋,而神者性之别名也,至静之余,元气方产之际,神亦欲出,急庸定以待之,不然是散而无体之体也。”此即三者相合,始成为药,有一未足,则筑基未成,不能用作灵药,无药则不能炼精化炁。所以绝句第五首说:“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而后天滓质之物,不能生先天至灵之丹,所以叫它做“真种子”,和有质之物迥不相同,决不可将其等同而为错误理解。《悟真篇》五言律诗更进一步说明:“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阐明元精无形无质,一生质即不可用为丹母了。吕洞宾说:“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田气养身,有人学得这般术,便是长生不死人”。(全唐诗第888卷)则阐明三者必须合炼。

      《内经金匮真言论第四》说: “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智者察同,就是说明精气神三者是个统一体,相互为用,三者转化是通过人体的气化作用实现的,所以张伯端在《青华秘文》中主张“精从气”说,即是主张筑基时必须三宝合炼,始能成药,始能为进入百日关打好基础。

      3、筑基阶段凝炼三宝功法的用语:

      炼 ——这名词是由外丹借用而来。外丹用火炼药,内丹则以神炼精,所以将神喻火,将精喻水,以火炼水,即以神御气炼精。

      炼字包括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四个阶段。本段只论筑基时的 “炼”功。

      炼字在外丹本意为烧炼,内丹借用之以喻修炼。丹法入手功夫,因人体过了童年以后,精气神都有亏损,必须加以补足,始能成药炼丹,虽炼神属于性功,炼精气属于命功,但入手阶段,必须性命双修。炼神即炼心,吕祖《唱道真言》说: “炼丹先要炼心,炼心之法,以去闲思妄想为清静法门。”即以静坐为主要工夫。玄中子说:“当坐时,欲求能静,务宜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非莫问,人我两忘,百恶俱息,八风不动。”白玉蟾说:“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张紫阳在《金华秘文》中说:“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欲求心和,惟在静字,收视反听,不喜不怒,方能静心。口诀曰:目不乱视,神返于心,神返于心,乃静之本。”是张紫阳的主张是收心寻气为初步功夫的重点,这与北宗方法是相同的。王重阳说:“大凡学道,先要炼性,炼性之道,要混混沌沌,不识不知,无人无我,炼之方得入法。降龙伏虎之道既行,又必锁心猿而拴意马,使归于静定。”北宋所说的炼性方法,与南宗炼神是相同的,也就是修炼元神的方法。

      心平则气和,所以炼神即是炼气,炼气也就是养神,相辅相成,互相为用。上章所谈调息功夫,即是炼气,即《悟真篇》所指但安神息任天然之意。

      南宗与北宗在筑基阶段不同之点,即南宗强调补、炼元精的功夫。他们主张人体虽然强弱不同,但童年以后,元精必有不同程度的亏损,所以必须加以调炼,始能补足元精以为丹母。什么是元精,即旺盛的生命力的源泉,青春初萌的动态,与生理机能有关,也和内分泌有关,调之补之,即炼的过程,炼到精足气满神旺,则三宝合凝成药,进入百日关三化功夫了。

      筑基一词,也称炼己。 “己”字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为“自己”,说炼己就是炼自己本身三宝,打好基础;第二种则说“己”是“己土”,因己纳离卦,为元神(亦称心性、真意。) 代号,《性命圭旨》说:“炼己土者得离日之汞,炼戊土者得坎月之铅。戊土上行,己土下降。术语称作“流戊就己”,也叫“取坎填离”,或称以肾补心,还精补脑等。这些术语各家虽不一致,但强调炼字则是相同的,都是指入手阶段的操作功夫。《悟真篇》绝句第十四:“离坎若还无戊己,虽合四象不成丹。”也点出炼己的功夫。

      调 ——调字(tiao)调和均匀、调节合适叫调;(diao)字为调动、调配之意。丹经中这两个念法都常见。本段是用第一个意义。

      调神调息调精,实为一事,分论之为三,其目的则一。

      张伯端在《青华秘文》 “直泄天机图论”中:讲“调神”问题,认为必须内视内听内嗅,理由是:“夫两目为役神之舍,顾瞻视瞩,神常不得离之;两耳为送神之地,盖百里之音,闻于耳而神随之而又去;两鼻为劳神之位,随机而辨之。所以忘于目则神归于鼎而烛于内,盖绵绵若存之时目垂而下顾也;忘于耳则神归于鼎而闻于内,盖绵绵若存之时,耳内听于下也;忘于鼻则神归于鼎而吸于内,盖真息既定之时,气归元海也。”他又在“采取图论”中说。“意生于心,心生于目,故老子曰:‘吾尝观心得道'。夫真息既定,内光乃神光,此心乃真心,真心生意,神光烛心,故常为之说曰:“目视心,心生意,意采铅。”《阴符经》云:“机在目”,盖神藏于心,发于二目,如果神已内敛,则神附于目而内视,即神与目共同观照,扫除六贼,引导入静之功法,亦称“回光返照”,或“止观”,“内视”,实即三调的活动。

      邵康节也强调调神时用眼内视,帮助导引,他有诗说: “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因人体在卦象中,顶为乾,腹为坤,在内气运行到头顶天风始卦时守月窟穴(祖窍),运行到地雷复卦时守天根(尾闾穴),曰观、曰见、都指用目而言。心目同用,神气合一,上视月窟,下见天根,则内气循环,贯三关,注三田,此即调神的作用。

      丹经有 “下手先凝神”的口诀,张伯端在《青华秘文》中解释说:“所谓凝神者,盖息念而返神于心,神融于精气也。”神与精气合一,即调神的收获。《悟真篇》绝句第九说:“虛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刘一明注解说:“虚心者,虚人心修性之事;实腹者,实道心修命之事。”人心,道心,皆指炼思虑神为元神的过程,凝神和识心,都是调法的运用。

      调息与调神同功,《青华秘文》 “坎离说”云:“持心论于前,然后参下手工夫子后,盖心始欲静而欲念未息,奴念者,气质之所为也,其所以役神者,以外物诱之耳。故静坐之际,先行闭息之道。闭息者,平常呼吸本一息未际而一息续之。今则一息既生而抑后息,后息受抑,故续之缓缓焉。久而息定。抑息千万不可动心,动心则逐于息,息未止而心动矣。所以闭息而又存心,则心不动而息亦息矣。”张伯端此论,系以调息为辅助入静之功,后来丹师称为“内呼吸”,即呼吸用鼻,气要细长,绵绵不断,谓之“息调”,由“调息”到“息调”,皆收心止念的过程。

      吕洞宾《指玄篇》曰: “但能息息常相顾,换尽形骸玉液流。”注曰:“息息归根,金丹之母,调息乃入手之功,凡人心念依著事物,忽而离境则不能自主,虽能暂离,未几则复散乱,所以用心息相依之法,拴系此心,由粗入细,才得此心离境而独存其真。”

      丹经讲调精说: “积神生气,积气生精,此自无而至有也;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此自有而至无也。”所以神气精相生相成,未可分论,心神既调,则精亦生,《悟真篇》绝句第八首云:“竹破还应竹补宜,抱鸡当用卵为之,万般非类徒劳力,争似真铅合圣机。”筑基阶段,重在补足三宝,三宝中之元精为炼丹基础,必须生之补之,补时重在调,用什么来调,当然用自己本身生理机能,使其恢复童体,所以张紫阳强调竹破竹补。《石杏林还源篇》六十说:“鼎破修容易,药枯生不难,但知归复法,金宝积如山。”“归复法”即调法。明伍冲虚《仙佛合宗语录》云:“唯自家以此精补精,以此炁补炁,不必别行异术,何其易修。”《性命圭旨》云:“一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也。以其流行谓之炁,以其凝聚谓之精,以其妙用谓之神,始因太极一判,分居阴阳二体之中。是以圣人明天地之要,知变化之源,取精于水府,召神于灵阙,使归玄牝窍中,三家聚会,合为一体。”根据以上各家说法,调精必须精气神合炼,并非孤修一物。所以《悟真篇》律诗第九谆谆告诫说:“阳里阴精质不刚,独修一物转羸枉,劳形按引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举世漫求铅汞伏,何时得见龙虎降,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元是药王。”即指元精元炁元神不能分割,必三者合修。清刘一明《悟真直指》注此诗说:“劳形按引,服气餐霞,不是炼阴精便是补阴精,与道相隔,愈修愈远,安能伏真铅真汞而归于一气耶”!这一段更深论出三者合炼的要旨。

      4.筑基完成

      丹法把炼功总分为两大阶段:筑基是入手修补功夫亦即炼丹的准备功夫,丹经称这一段为 “道术”;百日关(炼精化炁),十月关(炼炁化神),九年关(炼神还虚)这三部总称为“仙术”。

      精满气足神旺,称为三全。精满现于牙齿,气足现于声音,神旺现于二目,筑基完成后,牙齿健全,声音洪亮,二目有光,就可以达到去病延年的目的。实际此段功夫是调动人体生命的潜力,运用本身自然的灵能,以精神支配肉体,以意念控制神经,使疾病潜消,达到延年的目的。今日应用于医疗的各家气功,多数系由初级道功发展而来。

      但《悟真篇》作者张伯端认为此段功夫应由师传,在篇中不多作指示,只散见于所著其他三书中,所以本文筑基部分,不专引《悟真篇》诗文,以便全面体会张伯端对筑基部分所示的功法,其中具体功法不显明时,则以《悟真篇》内在精神加以贯通。但《悟真篇》讲的是高级仙术,所以从炼精化炁讲起,我们所注重的是入手功夫,所以对道术筑基部分论述独详,盖此阶段在医疗保健、养生延年方面简单易行,收效稍速,所以不惮烦琐,总结南宗清修派的道术初阶功法,以便读丹经时容易理解,对探讨下一步三个较高丹法,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炼精化炁

      道教养生丹法,炼精化炁这一阶段是关键性的重点,因为它较筑基功夫更高一层。是在筑基基础上,进一步炼精气神。

      精气神在炼精化炁阶段总称为 “药”。筑基功夫是修补三者的不足,是初步预备功法,术语称为“道术”阶段,三宝一精气神补足后,才能进入炼内丹阶段,术语则称为“仙术”阶段。

      筑基时三宝补足的表现有的说是: “精满不思欲,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但这只是一个概念。而炼师在指导时则观察眼睛、牙齿、声音来判定进益程度。即口诀所称:“神足现于目光、气足现于声音、精足现于牙齿”。另外,丹田紧满如石,步履轻柔如飞,每当开始行功,则药源活泼、天机畅旺、水质清真,此时即转入炼精化炁功夫了。

      炼精化炁阶段也称 “百日关”,比喻百日功成,其实只是泛指,并非必须一百天完成。

      因为这一阶段是在筑基基础上提高的,所以除前面几个术语外,需要解释几个新的术语,在解释中,也打算把这段功法勾划出一个大致轮廓来,兹分释于下:

      药 ——丹经中所常称的“药”,即筑基阶段中已经补足的精气神,也叫三全。丹经所称“大丹不漏要三全,苦行难成恨恶缘。”即是此意。丹法中所称的“药”,因应用阶段不同分为三种,即外药、内药、大药。这种区分实是精气神合凝的进度和过程。炼精化炁初级运炼时称“外药”,初级运炼完成时称“内药”,内外药合凝后进入炼炁化神阶段称为“大药”,“大药”经过“入环”(释称坐关)大关后称为“道胎”,亦称“婴儿”。

      道术仙术的区别,是用在任督两脉周天运转时有药无药来划分的,筑基时无药阶段,只是炼气阶段而已。

      药的成就过程,有二生二采。二生即外药生、内药生,二采即采外药、采内药。所不同者,外药生而后采,内药采而后生。

      外药生时,即活子时已来,精气神发动,源头清、元精满,此时用小周天火候上摄泥丸,下重楼,过黄庭,纳入丹田存储,算作炼药一次,因其由外转内,所以称为外药。外药须按合于 “玄妙机”的标准运满三百次,才开始用丹功使内药生出。即用积累三百次之外药初步凝成,促生内药。

      内药的发生,先运元神,使其与已经积累三百次的元炁在下丹田交接始能发生较外药更高级更精粹的内药。但内药乃系采而后生,并非外药凝成,所以是仙术中的一种顿法,它在下丹田生出后,才和所蓄外药,逐渐结合,所以叫采而后生。内药不用周天运转,生后即迎外药结成丹母。丹经云: “外药所以了命,内药所以了性。外药者,外夺造化,以复先天;内药者,内保本真,以化后天。先天真阳,从虚无中来,乃属于彼,所以称外;先天既来,归根复命,即属于我,所以称内也。”

      外药有作,用小周天炼;内药无为,止火之后,神入丹田,与所储之药会合,即已成就, “神入”即所谓“采”,称为“凝神入气穴”,不运周天。

      大药用大周天炼,即以元神寂照,并不运转,是炼炁化神功段中的事,在此不作详论。

      《悟真篇》词第一首说: “内药还同外药,内通外亦须通,丹头和合类相同,温养两般作用。”即是指出内外药凝结化合的过程。

      内外药合凝后,有阳光三现之信号,即可止火准备 “入环”七日,将内外药合凝之丹母,炼成大药,即入“炼炁化神”阶段。

      内外药合凝即精气结合之药,术语称为 “炁”,丹经中所用“炁”字,是此阶段经过凝化功夫结合物的代号。炼精化炁的“炁”,即是本阶段完成的目标。

      化 ——精气神合凝成药后,用调炼功法,使精华会合,促成丹母,进一步升华提高为内炼的物质基础叫化。

      第一阶段叫炼精化炁,因为成药前为补足阶段,是身体机能恢复的过程;成药后为运用阶段,是生命活力健旺的发展。 “化“即道教三归二、二归一、一归无的理想。

      按道教的丹法理论,炼丹的药是精气神三宝构成,三宝以精为基础,元精本身虽属先天,亦多杂质,有质之物,不能通过河车路径 (脊柱)上升泥丸,所以必须与气合炼,化为精气相合之“炁”,轻清无质,始能随河车运转,此合三为二过程,称为炼精化炁。炼后只馀神炁两个炼丹成分,构成大药。

      第二阶段炼炁化神, “化”字之意与上相同,将炁化归神内,只除神一种,即成圣胎,圣胎即丹。此即由有入无的过程。再炼则称炼神还虚,不再称化而称还,即返还先天无极之义。朱元育注《参同契》曰:“凡阴阳对待,一往一来,俱谓之化,神则浑然在中,寂然不动也”。

      河车 ——张紫阳《奇经八脉考》中,曾详论任督二脉,由尾闾到泥丸的督脉,运药时丹经称为河车之路。尾闾、夹脊、王枕、称为三关。此为河车上升之路;泥丸、黄庭、丹田、称为三田,此为河车下降之路。上升叫进火,下降叫退符。循环一周,丹诀名之曰小周天。《悟真篇》西江月词第五说:“河车不敢暂留停,运入昆仑峰顶。”即指此阶段而言。至于河车运转目的,张紫阳在《金丹四百字》后附一首七律说:“鹊桥有路透玄关,立鼎安炉自不难,四象和合凭籍土,三花聚会返还山,子初运入昆仑去,午后周流沧海间,更待玉壶点化后,顶门进出换仙颜。”这一首全面复述了河车运转的径路和效果⒃。“鹊桥”出汉崔希范《入药镜》,他说:“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⒄白玉蟾再传弟子肖廷芝注:上鹊桥在舌,下鹊桥在阴跷穴,两桥系任督两脉接通的道路。子时系比喻机动之时,从阴跷起火;午时系比喻运药至头顶的时候,在这以后,就送药到下丹田。“昆仑”,比喻泥丸;“沧海”比喻下丹田。“玉壶”点化重在“化”字,吕祖《百字碑》中说:“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壶中即结丹处所,就是指鼎炉而言,配即化。但丹经虽然设象、比喻较多,但张紫阳在讲河车时也告诉这些行功法则,可以活用。他在《金丹四百字》中指出:“震兑非东西,坎离不南北,斗柄运周天,要人会攒簇。”按文王后天八卦方位:震东兑西、离南坎北;但按先天卦象,则乾南坤北、离东坎西。所以起火应从坤至乾,运转东方的离火来填西方的坎水。斗柄比喻周天运转。但他还有一层意思,即虽已知河车运转方法,但炼时必须活用,不必过于拘泥。“要人会攒簇”即指用前章所述“三五妙合图”的方法,攒簇五行,归于一家,即河车运行时,以震巽之木配合离火(元神),运载乾兑之金配合坎水(元精),结合坤艮之土(真意)送至丹田凝炼成丹,所以陈眉公注为:“此即攒簇大气,运转守一之谓也。”“清道士刘敲跷注《金丹四百字》中“真土擒真铅,真铅制真汞,铅汞归真土,身心寂不动”一首说:“下窍阴中有阳气升,摄归得中土即至,上窍阳气有阴气降,得中土即止,艮止之极,阳气上蒸,木液下变,是为真汞;阴气下注,金精上升,变为真铅,此乃真土之功。”而阴阳之气运行,则指河车的功夫。所以张紫阳对河车运转,认为每人情况不同,可以灵活运用,不可拘泥成法。

      火候 ——火在丹经中是比喻元神,元神与精气结合,在任督二脉路径上运行,起了运转烹炼的作用叫“火候”。“候”字是阶段的意思,即运转外药时进退、缓急、升降等几个阶段。张紫阳说:“进井主于采取,退降主于烹炼,其六阳时(子、丑、寅、卯、辰、已)火专于进升,六阴时(午、未、申、酉、戌、亥)火专于下降,此即颠倒进退之义。”急运叫武火,缓行叫文火,采药火候,常用武火,术语叫做舐吸撮闭;烹炼常用文火,术语叫意随炁转微微观照。丹经曰:“武火者,火逼金行也;文火者,舒徐而不迫促也。”《真诠》曰:“火候本只寓一气进退之节,非有他也,火候之妙在人为,用意紧则火燥,用意缓则火寒。”所以火候这一名词实际只是运炼功夫。

      道教相传有: “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的话。师徒相传,只赖口诀。《悟真篇》在火候问题上,论述时也非常慎重。律诗二十八说:“契论经歌讲至真,不将火候著于文,要知口诀通玄处,须共神仙仔细论。”这是说火候问题不许写在书上;但不懂又是不行的。”他在律诗二十七说:“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借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清刘一明《悟真直指》注曰:“金丹全赖火候修持而成。火者修持之功力,候者修持之次序,采药须知迟早,炼药须知时节。有文烹之火候,有武炼之火候,有下手之火候,有止歇之火候,有进阳之火候,有退阴之火候,有还丹之火候,有大丹之火候,有增减之火候,有溫养之火候,火候居多,须要澈悟,知始知终、方能成功。”清朱元育《悟真篇阐幽》则说:“真火者我之神,真候者我之息,以火炼药而成丹,即是以神驭炁而证道也。”但他又进一步跳出这些规范而总括说:“火候之秘,只在真意,大约念不可起,念起则火燥;意不可散,意散则火冷,必须一念不起,一意不散,时其动静,察其寒温,此修持行火之候也。”说明火候即进退一节的道理。

      但张紫阳的《悟真篇》是继承《参同契》的,《参同契》第十九章用卦象解释周天火候说: “朔旦为复,阳气始通;……临炉施条,开路正光;……仰以成泰,刚柔并隆;……渐历大壮,夹列卯门;……央阴以退,阳升而前;……乾健盛明,广彼四邻,阳终于巳,中而相干;……后始继序,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午为蕤宾……;遁世去位,收敛其精;……否塞不通,萌者不生;……观其权量,察仲秋情;……剥烂肢体,消灭其形,化气既竭,亡失至神;道穷则返,归乎坤元。”这就是指六阳六阴消息变化,阳刚阴柔,柔极则化。盖丹经在炼精化炁阶段,所要炼而化者是阳精,地雷复谓一阳生,必须采之炼之,历六阳以至于纯乾,阳刚至极,物极必反,比喻阳精已足,但为有质之物,未能成药,必须转刚变柔,由柔而化,六阴即逐步化尽有质之刚气,而成为精气合一之炁,这样才达到了合三为二的目的。《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进阳火采炼以消刚气,退阴符收敛以致柔气,这就是“专气致柔”的功夫。运小周天时,上升叫进阳火,火逼金行;到泥丸后退阴符,即以真阴气以化阳刚。刘一明在《参同直指》说:“退阴符者,阴阳符合之谓,即阳极当以阴养之也。”

      张紫阳《悟真篇》就是根据上说,加以发挥。律诗第五: “虎跃龙腾风浪粗,中央正位产玄珠,果生枝上终期熟,子在腹中岂有殊,南北宗源翻卦象,晨昏火候合天抠,须知大隐居厘市,何必深山守静孤。”“风浪”指精气运转,中央正位指丹田(一说指黄庭),“玄珠”即内丹的别名。南北宗源即《参同契》指“子南午北,互为纲纪”。子指会阴穴,六阳由此而升;午指泥丸宫,六阴由此而降,为人身的方位。“宗源”以子午为起点即会阴穴和泥丸宫,契云:“天符有进退,升降据斗枢。”合天枢者,“天枢”斗星之首,河车运转像天上的北斗星一样回旋。“翻卦象”即六阳六阴卦体颠倒,象征火候十二阶段,亦即卦象五个互体循环,所以称作翻卦象,以子午作为宗源即中心点,做升降开合的周天功夫。

      诗中所说 “晨昏火候”,晨昏是比喻,即指起火和降火而言。《悟真篇》词第八解释晨昏说:“天地才交否泰,朝昏好识屯蒙,辐来辏毂水朝宗,妙在抽添运用。”屯卦即水雷屯,如朝升太阳,由尾闾上升,一阳载水而起,水象征药物;蒙卦山水蒙,如午后太阳,由泥丸下降,一阳随水而下。又一说屯卦第一爻为初阳,阳升之象,蒙卦第一爻为阴爻,阴降之象。清刘一明则说:“水雷屯系震卦为主,地下雷轰火逼金之象也;山水蒙系艮卦为主,阳刚已止转为阴柔,专气致柔精化为炁之象也。”此说亦合乎丹法,应了解前之十二消息卦象,乃河车径路之循环,所以用“才交”,此即邵康节《恍惚吟》中所说:“恍惚阴阳初变化,氤氳天地乍回旋。”否泰阴阳易位,阴阳各半而位置不同;至于屯蒙变化,以水为基,则指药物之变化,所以用“好识”,告诉人必须认清这个法则,用小周天炼药,才能精化为炁,完成这炼丹初关。屯蒙在卦象中是互相颠倒,也是用“翻卦象”来作比喻的.邵康节诗:“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月窟在泥丸,(一说在两眉之间)天根即会阴穴,屯卦起处;月窟,则是蒙卦降火起处。水即元精的代号。

      丹法在讲运火采药时,用火候有三个阶段即羊车、鹿车、牛车。由尾间关至夹脊关,细步慎行,如羊驾车之轻柔;由夹脊关至玉枕关巨步急奔,如鹿驾车之迅捷;由玉枕关至泥丸,因玉枕关极细极微,必需用大力猛冲,如牛驾车之奋猛。此种比喻,必须有药时才用,所谓 “载金三车,直上昆仑”亦即第八首词所说:“辐来凑毂水朝宗”之意。

      至于火候中卯酉沐浴一词,乃由占星术中借用。实际指行气至此,换气略停。位置虽列在卯酉即前脐后肾之间,实际是指河车运行时上升转下降,下降转上升时换气功夫。所以张紫阳在《金丹四百字》中说: “火候不用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成虚比。”即告诉我们爻象只是比喻,不可呆看,要人自悟。

      不仅沐浴如此,所有十二消息,屯蒙升降,他告诉我们都须活用。前章所引《金丹四百字》又说:震兑非东西,坎离不南北,斗柄运周天,要人会攒簇。 ”也都是点出丹法是灵活的,不是固定的,爻象更不是绝对的。《悟真篇》绝句第三十七说:“卦中设象本仪形,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徒惟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刘一明《悟真直指》注曰:“卦象不过明阳仪阴仪之形象耳,世之迷徒,不解其意,如六十四卦始于屯蒙,终于既未,即按象朝起而行屯,日暮而行蒙,此谬之甚矣。不知阳生即屯,阳陷即蒙也。阳生如昼之朝阳,陷如黄昏落日,当阳生之时,而即进阳火以采阳,是谓朝屯;当阳陷之时,即运阴符以养阳,是谓暮蒙;既济未济,亦指阴阳合凝与否耳。”总之,丹法用象,不必拘泥,用火自如即可达丹法要求。

      鼎炉 ——鼎炉名词是从外丹借用的,比喻内炼金丹的位置。鼎在泥丸宫,炉在下丹田,在河车运转中,将外药运升于泥丸,下降凝固于土釜,升沿督脉到头顶,降由头顶下接任脉入下丹田。这一段在丹法中叫大鼎炉。《悟真篇》绝句第一:“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鸟兔药来烹,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这就是指出鼎器位置,乾天在上,坤地在下,乌日兔月象征坎离,日喻元神,月喻元精,采以为药载入黄道即河车,到头顶略停叫去矿留金,由头顶下降叫送药归炉。这是炼精化气中鼎炉的作用,实际是比喻药的循环过程。青霞子鼎炉诗曰:“鼎鼎非金鼎,炉炉非玉炉,火从脐下发,水向鼎中符,三姓自会合,二物自相拘,固济胎不泄,变化在须臾。”以火即元神上运,载水即元精入鼎,三姓即《悟真篇》词五所说:“自称木液与金精,遇土却成三姓”,即元精元神二姓,经意土凝化,二五妙合,称为三姓,实即五行攒簇。《悟真篇》律诗第三:“二物会时性情合,五行会处龙虎蟠。”二物即阴阳,互相制约交会,在炉中炼成灵药。固济指水火既济,闭固种室,不许漏泄,又称为封固,这样做就象《参同契》所说:“先液而后凝,化为黄舆焉。”这就是大鼎炉的作用。

      《悟真篇》⒅所讲大鼎炉,乃是炼精化炁阶段的升降地点,至于炼炁化神阶段,则不用大鼎炉而用小鼎炉,即上以黄庭为鼎下以丹田为炉,氤氳二穴之间,以神静守,不用沿任督两脉循环,大鼎炉是初级阶段,小鼎炉则是中级阶段了。

      采、封、炼、止 ——这是炼精化炁的完成过程,称为四口诀。《悟真篇》律诗第七讲采药:“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铅遇癸生须急采,金逢望后不堪尝。”就是说精气神的丹母,由西南即腹部产生,有药即须采运归炉,因生药景象机动有时,(即活子时)不能错过。同诗后半段讲封固,即上段所讲“固济”,“送归土釜牢封固”,土釜即丹田(与中医穴位不同)“次入流珠厮配当。”即以元神与元精相配合。“药重一斤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按旧度量衡一斤为十六两,二八即金半斤水半斤,比喻在有质无质之间。末句讲炼药,即用河车运转,进火退符,由阳刚变为阴柔,再归丹田炉内,矿尽金纯,无质成炁,即炼成丹母。所谓采、封、炼是一系列的有为方法,这是炼精化炁的关键。封固以后,再炼新药,完成三百次,即成大药。绝句三十九所称“真精既返黄金室,一颗灵光永不离。”此即《道德经》的“返报复命”,也是绝句第五十一:“万物芸芸各返根,返根复命即常存。”的进一步发挥。

      采封炼三者经过三百次,眼前出现阳光,二现时即须止火。绝句第六十一: “未炼还丹须急炼,炼了还须知止足,若还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殆辱。”即指功力已到,药气已足,有为事华,无为事彰矣。刘一明注曰:“还者还其所本,有如物已失而复得,已去而仍还也。若丹已还,速当住火停轮,用温养之功。”此时即可转入炼炁化神阶段。因精气相结,三已归二,精已化尽,成为真炁,下一步将此炼成之炁化神,即二归一的过程。

      小结 :

      以上是丹经功法中初步功夫,南宗自陈致虚 (观吾)于元末将南北两宗合并后,丹法也逐渐合流,不分南宗北宗系统,而以炼法为主。南宗除阴阳派仍守其师传外,清修派则南北不再分立,有明一代则不仅将南北功法融会贯通,并参以禅理,且吸收儒家一部分修养方法,汇合成为三教合一的丹法。

      上节述筑基、炼精化炁两丹法程序,系丹法前段功夫,炼法也比较切实,在道教认为是修养的门径,虽然不无理想成分,但祛病保健确有一些实效。

      丹法分为四个阶段,在古代丹经《参同契》《入药镜》中都未明确提出。唐施肩吾所著《钟吕传道记》《西山群真会真记》都称这三段为: “炼形化炁、炼炁化神、炼神合道”。并解释说:“炼形即炼精也。”《西山群真会真记》中还列有第四为:“炼道成圣”,其他书刊未载。但施肩吾有两人;一为唐朝诗人;一为宋朝道士。道教各书均称施肩吾系唐朝人,所以把他的著作列在唐代。

      五代时陈搏创《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华岳志》载清朱彝尊《太极图授受考》说: “图形自下而上:初一曰玄牝之门;(丹经解为指示丹法始基的玄关一窍)次一日炼精化炁;次三日五行定位五气朝元;(丹经解为铅汞的运用)再次日阴阳配合,取坎填离;最上曰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虽则五环,实为丹法三部分。张伯端与陈搏同时,均属吕洞宾丹法系统,丹诀步骤,自无出入。在《悟真篇》中虽未明指,但他在《金丹四百字》序中则明确指出:以精化为炁,以炁化为神,以神化为虚,故名三花(化)聚顶。盖伯端之意,花与化同音,化与炼同义,即指修炼阶段而言。“化”是促成、提高、恢复,变易的替代词语。

      南宗清修派继承此种炼法,陈泥丸传白玉蟾,白玉蟾则更加以发展。他在《快活歌》里说: “忘形养气乃金液,对景无心是大还,忘形化气气化神,斯乃大道透三关。”⒆白玉蟾再传弟子(王金蟾的徒弟)李道纯于元代末期著《中和集》,出入儒释道三教修养理论,综合全真南北两派清修丹法,在《论还丹》中更明显地指出这三段要点,他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谓之三花聚鼎(意与顶同),又谓之三关”。又在同书“述工夫”杂诗中说:“三元大药意心身,着意心身便是尘;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顿忘物我三花聚,猛拼机缘五气臻,八达四通无窒碍,随时随处阐全真。”⒇概括了三种炼法的精髓。但此皆清修派的传授,阴阳派则与此主张不同。

      合并全真教南北两派之陈观吾虽讲阴阳,又重清修,其《金丹大要》中则讲清修较多,在《上药篇》中讲述此种分段理由说: “万物合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此种论法是因为自元朝末期全真教南北两宗合并后,清修派已无南北畛域之见,丹法大致统一,而只是与阴阳派对立了。

      集清修派各家大成的是全真教第八代晚明伍冲虚,著有《天仙正理直论》《丹道九篇》《仙佛合宗语录》,对丹法三个步骤及其操作方法,论述弥详。在《丹道九篇》将筑基功夫称为 “最初还虛”,又称“最初炼己功夫”,至此遂完成了四个阶段丹法的系统论。

      本文着重解释前两个步骤的词语,是因为炼精化炁的目的是在经过筑基功夫使身体机能恢复后,体力更进一步强壮起来,生命力更进一步旺盛起来,由衰变强、由无至有,这是丹法所称 “化”的功用。“三化者,三炼三变也”。此种术语,似带有神秘性质,实际不过是调和气血,修养精神,平衡神经,调动青春活力,以心役身,用一种暗示方法,使全身机能受自己支配,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并不神奇。古代丹师,有所避忌,以艰深文饰简易,遂造出许多比喻语言,引用周易爻象,纳甲干支,水火五行,金铅砂汞,露尾藏头,论玄说妙,遂致研究者难寻端倪,炼功者自夸奇术。其实本段功法,不过道教中气功之一种,而且平实简易,不侈谈神授仙传,灵机妙术,只告诉炼养者苦行功夫,以坚信念而已。

      元李道纯《中和集》说: “予前所言金丹之大概,若向这里具隻眼,方信大事不在纸上,其或未然,须知下手处,既知下手处,便从下手处做将去,自炼精始,精住然后炼气,气定然后炼神,神凝然后还虛,虚之又虛,道德乃俱,”本段即李道纯所指下手功夫几个名词的解释及说明,一鳞一爪,亦见真机,用供读丹经者按图索骥,直探本源,使知道教丹法,并非只是玩弄词华,故作迷障,以文肤浅,以示神奇了。


    (三)炼炁化神

      炼精化炁为初关,将精与炁合炼而成为 “炁”作为丹母,为三归二;炼炁化神,则“炁”与神合炼,使炁归神,则为二归一,亦称中关,中关以后,只存一神,则将进入上关了。

      中关也叫十月关,中间有几个特殊名词,如大药,圣胎、四正沐浴,移鼎及二田反复,大周天等。十月关是比喻十月怀胎,孕育灵药。功法到此阶段,已进入理想部分,认为此部分如果炼好,可以返老还童,延长寿命,并为炼神还虚打基础。

      此段虽多宗教性的理想,但功法则主张苦行。内丹丹法,系由方士修养术发展而来,与古代医学有关,但未引巫术,不作奇幻之论。不过操作方法讲的复杂,所以炼到这一阶段的人较少,虽不成功,但对养心健身,是有好处的,所以还是提出几个有关名词,略作解释,以便读道经者参考:

      大药 ——按丹法理论,由炼精化炁到炼炁化神中间有过渡阶段,此时内药与外药会合凝结,先由外运周天积成外药,再用神运下丹田促生内药,在下丹田会合凝结,成为大药。此即所称“丹母”,再经七日“入环”而炼,即成为圣胎。(又名婴儿)“入环”又称为“坐关”,佛家则称为“闭关。”

      圣胎 ——《悟真篇》律诗第十四:“三家相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清刘一明解释说:“和合四象、攒簇五行,则精气神凝结,曰三家相见,名曰婴儿,又曰先天一气,又曰圣胎,又曰金丹”。明伍冲虛《天仙正理直论》解释说:“胎即神炁耳,非真有婴儿也,非有形有象也,盖大丹之成,先以神入乎其炁,后炁来包乎其神,如胎儿在胞中无呼吸又不能无呼吸,生灭之相尚在,出入之迹犹存,若胎孕之将产时,故比喻之曰怀胎,移胎、出胎”。这是本阶段神归大定的比喻语,江湖术士故意将其夸张说“中田怀胎”,则为浮夸之言,丹经中并没有这些实质的有具体形象的说法。

      四正沐浴 ——四正一词,指子午卯酉四个时辰,也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子午是南北位置,在先天卦象是乾坤,卯酉是东西位置,在先天卦象是坎离,在位置上四个都是正位,所以叫做四正。也指子午卯酉四个时辰,为沐浴的四个正时。《参同契》说:“子南午北,互为纲纪。”又说:“虎西龙东,建纬卯酉。”即从位置言,子为会阴穴,午为泥丸宫,卯为命门,酉为绛宫,在小周天为卯酉沐浴之所;在大周天则为沐浴的时间。因阳生于此四正位,当于这四正时间内行沐浴之法,所不同于小周天沐浴者,小周天至卯酉位置行炁暂息为沐浴;大周天则不行河车运转,二炁氤氳于黃庭、丹田之间,此时所谓沐浴者,则洗心涤虑,以真气薰蒸,以目绵密寂照,防止此心外驰而不定,所以虽有定时,亦无定时。张紫阳《金丹四百字》云:“火候不用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成虚比。”此指四正应灵活应用,不可泥象执文,以自束缚。钟离曰:“一年沐浴防危险。”一年是泛指,即春夏秋冬四季,也是四正的另一说法。春东方夏南方秋西方冬北方,沐浴可以在此中灵活活动,但不可太过,亦不可走神,心神一驰,即是危险。《金丹四百字》曰:“沐浴防危险,抽添谨戒持,都来三万刻,差失恐毫厘。”即指四正沐浴不可驰放的注意问题。

      大周天沐浴用 “常”,以《道德经》“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的精神,在沐浴中常定常觉。这和小周天沐浴不同,因其常定则意念若无;因其常觉则必须按四正行动。

      但这功夫只是内观,与小周天到卯酉停顿不同。《悟真篇》绝句第三十四: “兔鸡之月及其时,刑德临门药象之,到此金丹宜沐浴,若还加火必倾危。”卯兔为春分、为木,生气也,所以叫德;酉鸡为秋分、为金,杀气也,所以叫刑。这都是四正的位置。“药象之”是药象征卯木酉金,即必须在此时静止内视,以真气薰蒸丹母。汉崔希范《入药镜》中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也特別指出重要意义来。

      大周天 ——在七日得大药后,关塞全通,便进入炼炁化神阶段,大小周天的区別:小周天是采外药运河丰入下丹田,经过上鼎即泥丸宫到下炉丹田而封存;顶曰乾鼎,下田曰坤炉。大周天则以鼎下移,以黄庭为鼎,以下田为炉,元炁只氤氳二田之虚境,修持只守此二田之间,不固定于一田。任其自然灵活,待守到昏睡全无,灵光不昧,实际即是入定功夫,由有为到无为,“炁”的本身,由微动到不动而尽化,真意的运用也由用双目观照而至无觉,《悟真篇》律诗第五:“果生枝上终期熟,子在胞中岂有殊”,即指此境。丹法口诀中说:“三万刻中无间断,行行坐坐转分明。”实际即是指明大周天非运炁循环而是用绵密寂照之功,入定之力,使元神发育成长而已。

      正子时 ——炼精化炁用活子时,即虽名子时,实为代号,即药动的时候就炼。汉崔希范《入药镜》说:“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不拘守于时间。炼炁化神则因大药已成,不再有活子时的到来。正子时为产大药之时,亦非十一点至一点的时间而是一种景象,也可以叫完成大药的信号。此时丹田火炽,两肾汤煎,眼吐金光,耳后风生,脑后鹫鸣,身涌鼻搐,即得大药的时间到了,这时叫正子时,下一步可以进入中田烹炼,凝结成丹了。

      炼炁化神阶段,实际是进一步炼药功夫,是丹法中由有为到无为的阶段,大药称为圣胎、称为婴儿,实际是神炁凝结的比喻。明伍冲虚解释这一名词说: “夫即喻之曰胎,宜若真似有胎矣,虽曰似胎,而实非胎也。何也?生人之理,胎婴在腹;修仙之理,胎神在心。世人但闻胎之名,而遂谓腹中实有一婴儿出而为身外身者,实可笑也。盖人性至虛至灵,无形无体,我今不过以得定之性,出定而为神,亦只虚空无形体,非拘拘于身外有身形也。”伍冲虚秉承南北二宗丹法,虽在北宗丘祖第八代派下,但不悖南宗张祖紫阳《悟真篇》及《玉清金笥秘文》之旨,〔21〕所以上述对圣胎的解释,也是申述《悟真篇》的主张,可以说明丹法“炼炁化神”阶段,亦只是进一步使神炁凝结,由有为过渡到无为,寂寂观照,常定常觉,做到一切归乎自然,进入炼神还虚阶段,并无神奇浓厚的宗教色彩,也无夸张的语言,只是就炁言炁,就神言神,阐明道教养生功夫的第二阶段,读丹经的人可以就此加以研究,再从中提炼合于科学的部分,对研究人体功能奥秘,促进生理机能,定有可取之处,不能完全视它为宗教理想而予以全部否定。
    (四)炼神还虚

      炼神还虚为丹法理想的最高境界,又称为上关,九年关,所谓九年者,不是说九年完成大丹,而是用达磨老祖面壁九年的故事,比喻本阶段纯入性功,常定常寂,一切归元,所以也叫炼神合道,这个 “道”即“虚无”,《悟真篇》绝句第十二:“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这是讲的道源,是顺化的;金丹法则主要是讲逆行,所以主张三体归二即精气神炼化成神和炁二体,返是炼精化炁阶段;再进为二体归一阶段,只馀元神,这是炼炁化神阶段;再进为炼一还无,即炼神还虚阶段。按照诗中解释,还虚无即归道,所以丹经中常以“○”代虚,即一切入于虚空、一切成为圆明,返本归根,明心见性,即《悟真篇》最高目的。

      张紫阳丹法主张先命后性,先术后道。他在《悟真篇拾遗序》中说: “悟真篇者,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遗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22〕所以它的丹法理论到了第四最高阶段,则以佛教理论解释“还虚”,与《参同契》既不相同,与东汉崔希范《入药镜》也不一致,自辟径路,以禅喻道,论法虽有不同,但基础仍是讲道教丹法性功,不过多方引喻,以开扩学者的胸襟,以佛教“真如觉性”显言“还虚”的奥义。本来三教合一思想在晚唐五代时期互相吸收,渐趋融合,至北宋更有合流趋势,并且互相启发,互相引用。而张伯端是一小由儒入道,由道参禅的道教徒,他在《悟真篇》自序中说:‘仆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可以看出他接触三教理论,非常广博,但他终究是道教的金丹炼师,并非皈依佛教。清雍正降诏说他深明禅理,将《悟真篇》收入大藏及御选语录中,并封他为“禅仙”,这是雍正精研禅理,有所偏爱所致。实际道教金丹清修派的理论与禅宗的明心见性一致,所以张伯端加以引用,而本意仍是阐明炼性的奥义,并非亦仙亦佛,“禅仙”之称,重在“仙”字。雍正在《御选语录序》中主张宗教合一,这不过是他对宗教及政治思想的反映而已。

      钟吕金丹派在讲炼神还虛中,本来主张在炼炁化神基础上,要把婴儿由下田移到中田,加以炼养;再由中田移到上田,叫做移胎,然后炼成阳神,由天门而出,叫做 “出胎”,并进一步叫“温养”。但张伯端著作中,都未涉及。《悟真篇》绝句等五十四说:“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这是引《道德经》“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即常定常寂,感而遂通,四大归空,脱离生死之意。他不讲出阳神等等幻想境界,而是认为“还虚”即纯入无为,圆通无碍,与天地永存,得大解脱。《悟真外篇》西江月:“法法法原无法,空空空亦非空,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实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这就是《悟真篇》炼神还虚真谛。又外篇律句说:“如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碍遮,会得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这种还虚理想与禅宗相同。所以了手境界一致。翁葆元《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解释说:“九载功圓,则无为之性自圆,无形之神自妙,神妙则变化无穷,隐显莫测;性圓则慧照十方,灵通无破。故能分身百亿,应显无方,而其至真之体,处于至静之域,寂然而未尝有作者,此其神性形命俱与道合矣。”这是《悟真篇》还虚的理想,《悟真外篇》比喻说:“我有一轮明镜,从来只为蒙昏,今朝磨莹照乾坤,万象昭然难隐。”即是无遮无碍,万象通明,与天地合一,与宇宙同体的境界了。

      但张伯端究属道教金丹派,关于形神问题他的思维方法与佛教是有区别的。佛教修行的目的是 “彼岸”“轮回“往生极乐”,视形骸如暂寄;道教则主张形神一致,留形驻世,形神相依而延长生命,出阳神可以离形,但化身千万仍可回入形骸,最高理想是肉体冲举,拔宅飞升。虽也有羽化、尸解,但所弃形骸并不是真的形体而是幻化,《纸舟先生全真直指》(洞真、称字号)说:“念念相续,专炁致柔,照一灵而不昧,返六用而无依,守一忘一,至虚而静极,静极则性停,性停则命住,命住则丹成,丹成则神变无方,人之化仙,与物之触炁而变化无有异也。”他的《七返七真合同图》:一、形神相顾,入道初真,即指入手开始;二、形神相伴,名曰得真,即指筑基功夫;三、形神相入,名曰守真,即指炼精化气;四、形神相抱,名曰全真,即指炼炁化神;五、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即指炼还虚;五形神双合名曰证真,即指还虛以后形神两忘境地。“形”指身、亦指精气;“神”指元神阳神。张伯端虽未这样详述,但在他诗中是讲形神一致的,如律诗云:“只候功成朝北阙,九霞光里驾翔鸾。”律诗十:“已知寿永齐天地,烦恼无由更上心。”律诗十三:“群阴剥尽丹成熟,跳出樊笼寿万年。”绝句五十一:“万物芸芸各返根,返根复命即常存。”都显示出形种一致长生久视思想。他对佛教轮回转生的说法更不同意,七言绝句五首第一说:“饶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抛身却入身,何似更兼修大药,顿趋无漏作真人。”这是说佛教讲形神分离的二元论,而道教金丹大药则是一得永得,炼形成真,所以在第四首再进一步说:“释氏教人修极乐,只缘极乐是金方,大都色相惟兹实,馀者非真漫度量。”“金方”有双关意义,第一代表西方,第二代表金丹,金丹完成,金质不坏不灭,与天地同寿,这才是实际的色相,所以清刘一明注解说:“空非寂灭之谓,乃因物付物,随方就圆,以无心应之。”这与佛教形神分离的最高理想是不同的。所以小序中说的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主要是使学者参同佛教性理,而对真如觉性,则自有不同的解释,并不与佛教相同。所以《悟真篇》在外篇虽阐述禅理以明性宗,但终于以道教最上理想结尾,所以讲禅理诗词称为《外篇》,是用做参考之意,清雍正以佛教为国教,思用佛教以羁縻蒙藏,以道教笼络汉族,所以尊为禅仙,列入大藏,此种政治手腕,不过利用宗教以达其目的。

      总之,炼神还虚,纯入性功,这步功夫,颇多宗教幻想,《悟真篇》主题,无非由迷入悟,由悟成真之意而已。

    三、结 语

      道教的道术,是由两个方面继承下来的:一是巫术,如符录、禁咒、祈祷,扶乩等;二是方士的修养术,如吐纳、服食等,原均在道术总称之内。晚唐以后,内丹一派逐渐受人重视,清修派又吸收了一些佛教理论,总结为内炼丹法。张紫阳即集各家之大成,成为《悟真篇》的内丹理论基础,并自认为是道术的核心。

      《悟真篇》著者由儒入道,涉猎经史,学识渊博,广求师友,所以他的丹法,着重实炼,提倡苦行,不作奇幻之论,不为鬼神之言,只提倡培养三宝,克制身心,探索生命本源,指明修养途径。他既明医理,又深究天文地理之学,所以他的丹法,着重实际,他的《八脉经》为明李时珍录入《本草纲目》中,为研究中医者所珍视;他的炼精化气及入手功夫,亦被今日研究气功疗法者所袭用,实际上他主张的 “止念”、“调息”、“意领”、“通关”、“内视”等都和健身防病有关,所以可以视作静坐治病健身的宝贵遗产。当然他是道教徒,难免有宗教性神秘性及唯心的观点,但他在《青华秘文》中主张“心为君、神为主、意为媒。”实际是指心为大脑即神的物质基础。神为大脑的机能,意为大脑的活动。虽他强调精神意念的作用,但实际所列位置是第二性的。至于生命根源的探讨,他强调“药”即精气神合凝的作用,以及以精为生命基础的看法,以意念专注引导真炁运行的操作方法,都不悖于人体构造及运用本能疗疾的道理。他这种由探究生命起源以求达到延寿的途径;人体活动与天地运行有关的想法,颇有古代朴素的唯物的生命哲学因素。他发展了古丹经《参同契》的理论,结合了佛教修养心性的禅理,更消化了古代吐纳、导引、内视、胎息、存思,运神等养生杂法,作为自己丹法内容的一部分,方法翔实,不作空论,可视为古代医学遗产,也可以作古代先民健身延寿的方法总结。所以我们加以分析整理,作为研究生命哲学的资料,作为探讨生命奥秘的遺产,对今后研究者不是没有用处的。

    注 释

    ⑴《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张伯端著,其弟子王邦叔辑录,在《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称字上》。

    ⑵《金丹四百字》张伯端著,在《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珍字上修真十书内》,俞琰认为系白玉蟾托名,但未证实。

    ⑶《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律字下》。

    ⑷《参同直指》中篇第九页,清刘一明著。

    ⑸明赵台鼎《脉望》,在宝颜堂丛书内。

    ⑹关于下丹田位置,还有许多不同说法:《抱朴子·地真篇》说:“脐下二寸为下丹田,心下为中丹田,两眉以上为上丹田”。《仙经》说:“脑海为上丹田,藏神之府也,绛宫为中丹田,藏气之府也;脐下三寸为下丹田,藏精之府也。”我们是研究《悟真篇》丹法,所以以张伯端著作为准,并参考南宗著作,其他则不作比较论述。

    ⑺《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柰字上修真十书悟真篇卷二十八。

    ⑻见尹真人《性命圭旨》第一卷《普照图》《反照图》。

    ⑼《悟真篇直指》绝句四十注解,清刘一明注。

    ⑽见《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

    ⑾《悟真篇》作者名张伯端宇平叔,后改名用成,门弟子尊称为紫阳真人。本文内四种称呼互见,盖因引用原文的关系,未便统一。请参阅本刊第七期《悟真篇丹法源流》文内“作者及其时代。”

    ⑿清刘敲跷《道源精微歌·玄珠串贯直诣》第十一章。

    ⒀《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珍字上”《还源篇》,又“称字上”《金丹大成集卷十一》。

    ⒁《性命圭旨》讲守中抱一,认为有定在之中,有无定在之中。有定在之中,即是黄庭穴,无定在之中,即天地合处本体之中,即心之中也。抱一,即守其一处,他说:“守一者,以其一而守乎其中也。”即静守任何一窍的意思。

    ⒂周敦颐《周子全书》卷十六。河图一至五为生数,六至十为成数。

    ⒃《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珍上122册。

    ⒄《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珍下123册《入药镜》。

    ⒅肖紫虚《金丹大成集·金丹问答》。

    ⒆白玉蟾《上清集》“快活歌”(道藏、洞真、方法、柰下)。

    ⒇道纯《中和集》“述工夫”杂诗。

    〔 21〕伍冲虚:《丹道九篇》。

    〔22〕《道藏》洞真、玉诀、律下、64册拾遗第一。

CopyRight © 2013-2023    主办单位:天然道观    地址:浙江省 温州市永嘉县乌牛镇东蒙山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
推荐网页浏览分辨率1024*768     备案号: 浙ICP备19052630号-1    公安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18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