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时期,道教医家积极参与传统医学的建设,在方剂、本草方面有突出贡献,在古籍注释整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体现自身特色的养生理论建设方面也多有创新。
全真道的创始人王重阳身怀医疗绝技。对于王重阳的高超医技,道门有诗赞曰,长真谭真人“一见师真涸疾顿愈,决烈入道,水云为侣,归榇终南,聚徒洛土,教风即弘,蜕然高举”。由此可见,王重阳以医传教的效果非同一般。
王重阳的高足、全真遇仙派宗师马钰也精通医药,尤其擅长针灸之术,著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同为全真道七真之一的刘处玄,其所创立的全真道随山派也十分重视医术,以行医救人修“积善之基”。据《甘水仙源录》卷五《真静崔先生传》载:“先生姓崔氏,讳道演……去家为道士,师东海刘长生(即刘处玄)甚得其真传。顷归,将陵之韦家墅下栖焉。假医术筑所谓积善之基,富贵者无所取,贫穷者反多所给。是以四远无夭折,人咸德之。”在王重阳的七大弟子中,邱处机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功绩最大,也十分精通传统中医学理论,重视传统中医药在修道养生中的作用,对服用外炼丹药企求长生予以否定。邱处机有一修道真言,即“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据《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邱处机应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召,跋涉万里前去与成吉思汗相会,“(元太祖)问:‘真人远来,有何长生之药以资朕乎?’师(邱处机)曰:‘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意指有保养身体健康及预防疾病的摄生之法,而没有使人长生不死的丹药。
邱处机对养生之道的阐释极为符合医理,故能赢得成吉思汗的敬重。在邱处机东返时,成吉思汗命他掌管天下道教,并下诏免除道门的差役赋税。这奠定了全真教在元代大发展的社会政治基础。邱处机还擅长运用医理来阐释摄生之道,撰《摄生消息论》,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医学思想为指导,阐明养生调摄应当顺应四时阴阳消长盛衰的变化规律,并从精神、意志、饮食、起居、衣着、用药等多方面指明了摄生之法和机理。
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鼎盛时期,道教医学也有许多创新,表现在养生学领域,养生理论与方法逐渐完善,体系日趋合理和科学化,出现了—批有影响的道教医学养生著作。除了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外,还有宋代茅山处士刘词集的《混俗颐生录》、曾慥所辑《道枢》,以及作者佚名的《胎息抱一歌》《养生秘录》《太上保真养生论》,元代李鹏飞撰集的《三元延寿参赞书》、王珪的《泰定养主论》等。其中,《三元延寿参赞书》最具特色和代表性。
李鹏飞,字澄心,元代池州九华山人,早年誓学医以济人。其《三元延寿参赞书》从房中、日常起居、饮食及“滋补有药”“导引有法”“还元有图”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养生理法,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对道教养生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人号称“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的理论主张与临床实践,开创了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四大家之首刘完素是一位道教医家。关于刘完素的生平《金史》有传,他以“火热论”的医学思想自成一家。刘完素强调治病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处方用药多以寒凉药物清热通利,后人称之为“寒凉派”。同为金元四大家的张从正深受刘完素的影响,史称“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北宋时期,道医积极参与了医药文献的整理与官方医书的编修工作。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诏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瞿熙、张素、王从蕴、吴复圭、王光佑、陈昭遇、安自良等九人,参考陈藏器《本草拾遗》等书,对唐《新修本草》作了校勘和增补,经翰林学士卢多逊、启蒙等详定为《开宝新详定本草》。次年,复命马志等人重详之,是后定名为《开宝重定本草》。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太宗命道士王怀隐与王祐、郑奇、陈昭遇等编修大型医方书《太平圣惠方》。该书是一部理、法、方、药体系完整的官修医书,临床应用价值很高。其由宋太宗亲自作序并确定书名,令镂板颁行天下,诸州各设医博士掌管。
在宋代成书的医方书中,还有几部值得一提。一是由寇宗奭著《本草衍义》二十卷,载药四百种。该书是在《嘉祐补注本草》及《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参引前人论述,对本草药性辨论尤为详细。该书收入明代《正统道藏》洞神部中,附有药图,名为《图经衍义本草》。另一部是宋人李駉研究《难经》的专书《难经注解》,该书现存唯一版本就是明代《正统道藏》太玄部之《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七卷。另外还有两部宋代医书,即史崧辑《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二十三卷、刘温舒撰《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三卷,也被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之中。
宋元道教医学在脉学等领域也颇有建树。脉学是针灸、内丹修炼的理论基础,许多道教内丹家都重视脉理研究,在内炼实践中对经络学说有许多创新,其中尤以北宋金丹派南宗所奉的开山祖师张伯端贡献最大。张伯端著有脉学专著《八脉经》,对奇经八脉的分布、循行路径提出了新的见解,大大丰富了传统经络学说。至南宋,出现了以道医崔嘉彦为祖师的西原脉学流派。崔嘉彦著有脉学专书《脉诀》,在脉学理论上有很大创新,独树一帜。崔嘉彦强调“以浮、沉、迟、数为宗,风、气、冷、热主病”“更看三部”“更看五脏”,把脉象、三部、脏腑结合起来阐述脉证规律,建立了“四脉为纲”辨脉辨证新体系。崔嘉彦行文时采用道教丹经常用的歌快形式,便于修习者诵读和记忆,颇受欢迎。明代李时珍之父李言闻曾对此书予以补订,改名为《四言举要》,李时珍又将其辑入《濒湖脉学》一书中。
崔嘉彦创立的四脉为纲学说,由其弟子继承下来,并不断加以充实和发展。崔嘉彦的亲传弟子有四代之多,因其祖师崔嘉彦隐于庐山西原,故称西原脉学。这一脉学流派突破了传统脉学七表八里的旧模式,建立了“四脉为纲”辨脉辨证的新体系,以其通俗、简明、实用而在中医脉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作者:盖建民,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