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画像。图片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古都西安,承载了中华文明上下数千年的恢宏与浩荡。当聚焦于陕西西安户县(今西安鄠邑区)祖庵镇时,重阳宫带领我们走近道教的一位革新人物——王重阳。
王重阳(1113年-1169年),始名中孚,字允卿,出生于陕西咸阳一个地方大族之家。他自幼聪颖机敏,喜好读书,修进士业,颇有豪气、才气。他年轻时热衷于仕进,但遭逢宋、金交兵,时局动荡,国力羸弱的北宋在金兵大举南侵的战火中节节败退。王重阳不忍仕途梦断,于金熙宗天眷初年(1138年)参加应试,考中武举,并更名为德威,字世雄。可是在金廷治下,他空有一身才华、满腔抱负,直至47岁,仍在酒吏这等芝麻大的官职上。烦闷中,他便翻阅一些道家的文集,忽有一天顿悟: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动心,我已四十有八,却碌碌无为至此。于是,能文习武而两无所成的王重阳慨然入道。
王重阳自述,他于正隆年间只身前往西安户县祖庵镇南时村修炼。他为自己筑洞穴,内修丹道,外则佯狂,自称“王害风”,并改名为喆,字知明,号重阳子。他自取“知明”二字,就是在表明自己抛弃世俗观念、参悟真道。修炼3年后,王重阳迁至刘蒋村,即如今重阳宫所在地。为了收徒传道,他遵循道人所嘱“速往东海,丘刘潭中,有一骏马可以擒之”,赶赴山东宁海,遇到了马从义,即后来他的大弟子马钰。马钰邀王重阳至家,并为其兴建庵堂,王重阳题名为“全真堂”,这就是全真道之名的最初由来。
收马钰为徒,王重阳颇费了些工夫,这与他修道须出家的主张有关。王重阳本人在修行之初舍弃妻女,独自修炼数载。他认为要想修得真道,就必须投庵。只有身在静处,心才能真正安定,气和神也才能真正通畅。然而马钰却有些不舍放弃优渥的家产和幸福的家庭,王重阳耐心教化,反复数次,终于将马钰收为长徒。继而他又先后收了谭处端、丘处机、王处一、刘处玄、郝大通和孙不二等高徒。加上马钰,后世称为“全真七子”,全真道正式创立。由此,中国道教初步形成了北全真、南正一的宗派新格局。
王重阳承袭并发扬道家的思想和道教的信仰,构建全真道的神学体系。关于“全真”二字,王重阳说:“夫全真者,是大道之清虚、无为、潇洒之门户,乃纯正之家风,重阳之活计。”“全”有整体、完备、保全之意,“真”即真实,来自《庄子》“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含有本原之意。其“清虚”“无为”的主张主要秉承了早期的老庄道家思想。“重阳为老氏之学”,王重阳的著作中说“无欲欲之是无为也,无为为之是清净也”,引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主张“道”是“万物之根本”。他自叹“终南山顶重阳子,真自在,最逍遥”,描述《庄子》“逍遥”之意。
王重阳的“全真”还含有全三教之真的意味。在唐宋以来儒、释、道三教合流成为时代主流的背景下,王重阳在尊崇道教学说的同时,并未排斥儒家和佛教,而是主张“三教合一”,并努力合儒、释于道。他自称“性通禅、释贯儒风”,这与他的生平经历不无关系。他家境殷实且惠及饥民,幼学儒术且学优则仕,在教化信徒时说“孝谨纯一”,尽显儒士底蕴。他仕途潦倒始学道,甘河遇师入正道,体悟道之家风。同时,他交往僧人悟禅理,不时引用《达摩经》《金刚经》作释。在其著作中,“清静”“清净”二词时常混用可见,“清静”偏道,而“清净”重佛。
王重阳认为三教同源,提倡“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主张“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树生三枝也”,意思是三教乃同根而生,换言之即为同源。王重阳将三教同源的根基立于“道”,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本体。三教虽名称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同源的,故而可化为一,而这源头便是“道”,契合了其“教虽分三,道则唯一”的主张。他将儒、释、道看成一个整体,这是“全”;在三教之中保全大道之真,则是更重要的“全”。故而,他认为,要遍读三教之经典,体悟三教之教义,然后才能达到“全”的境界,参透“真”道。王重阳提倡三教平等,由他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莱州创立的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皆冠以“三教”之名便可见一斑。不过,他的根本旨趣仍在道教,宣扬的经典以《道德经》为主,儒家的《孝经》和佛家的《心经》为辅。
王重阳对于道教“革新”的壮举莫过于摒弃先前道教主张的“肉体成仙”之说,在“钟吕内丹派”内丹成仙说的影响下追求“灵魂成仙”。肉体成仙之说源起于先秦时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达到顶峰后开始显露其弊端。“成仙”使用的一些丹药所含的金属和矿物使道士服用后中毒毙命,再加上佛教“明心见性”“肉体不实”思想的影响,“肉体成仙”的价值饱受质疑。王重阳否定肉体长生和飞升之说,极力宣传真性的超度、精神的解脱,并主张以内丹为重心,性命双修。其《重阳立教十五论》云:“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他认为修炼性命亦有主次,应先性后命,“宾者是命,主者是性;根者是性,命者是蒂也”。其要旨为饥来吃饭,睡来合眼,莫打坐,莫学道,只要屏除尘冗事,心地清静便是道。他将“道”具化为“心”,“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也”,故而修道即为炼心。
王重阳所倡导并践行的全真道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的修炼功夫,是以降伏心意、明心见性为核心的炼养体系。这种修炼方法,在继承汉魏道教传统修炼理论的基础上加以革新,经过全真道弟子的发扬光大后,成为道教修炼的主流功法,影响深远。王重阳创建全真道的组织实体“三州五会”作为连接道众的纽带,制定《金莲社开明疏》《玉花社疏》等一系列组织规章制度。此外,王重阳一手培养出“全真七子”等骨干人物,为全真道后续发展积蓄了力量。
公元1169年,王重阳带领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4人归陕,次年羽化。元世祖忽必烈敕封王重阳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追赠“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对其功绩给予充分肯定。
王重阳三教合一思想所蕴含的包容精神,三教圆融的平等精神,以及“性命双修”“功行双全”的言教,对于当今道教的发展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作者:焦玉琴 马晓瑜,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站)